□本报记者韩国咏
温文尔雅、思路清晰,这是李宏军带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6月29日上午,记者刚踏进“我的农庄”,李宏军就迎过来。寒暄过后,我们边走边聊,话题始终围绕着李宏军和他创建的“我的农庄”。
李宏军的老家在卫辉市后河镇,现居住在郑州,2003年从河南农大毕业后,他应聘到郑州一家私企,从技术员做起,后来当上了副总经理,再后来到一家外企做高管。在有些人看来,李宏军算是“混”得不错的人,但李宏军觉得,这不是自己的最终梦想,再加上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所以,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毅然决然地辞了职,回到家乡实现自己的梦想。
经过论证,他选择做经济作物高效栽培,集种植、培育、科学技术应用、新技术推广于一体,兼顾采摘、休闲、娱乐、观光、科普的农业项目。
2015年,他着手进行土地流转、项目规划,2016年购苗定植,直至2017年,“我的农庄”初具规模,这里面饱含李宏军的精力和汗水。
创业就是这样,坎坎坷坷,会走弯路,不会一帆风顺。这些对于李宏军来说,既是经验,也是教训。
2016年年初,葡萄苗定植的时候,他和别人一样种了几亩叫“红地球”的葡萄。经过两年的生长,到2018年收获的季节,他却发现这种葡萄并不好吃,不够甜、不够香,核还多,同时,还爱“生病”,成熟季节也比较晚,经济价值比较低。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李宏军发现,这个葡萄品种前些年的确在市场上比较畅销,但随着消费者的需求发生变化,这个葡萄品种已经到了被淘汰的边缘。于是,他决定立即处理掉这批葡萄树,换种其他更具市场价值和消费者认可的葡萄品种。
“产品不符合客户需求,人的思路不改,就得被淘汰,做企业就是要与时俱进。”我们边走边聊,到了七彩葡萄长廊东头,找个凳子坐下,李宏军若有所思地说。
交谈中,不时有顾客打来电话,但丝毫没有影响李宏军的思路。他说,为了发展需要,他成立了河南省沃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注册了商标。
在发展上,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收益分配、土地流转、务工等3种方式,共计带贫129户,技术帮扶带动10户,其中,贫困户直接参与种植5户,并对附近有葡萄种植技术需求的村民开展了100多人次免费技术培训。公司和基地的水果由公司统一销售,农户的水果根据品级不同有选择地回购。通过与农户试点合作,贫困户对多劳多得和提升产品品质实现家庭增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扶贫政策有了更深地了解。
随着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我的农庄”获得“河南省返乡下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优秀项目”,同时,申报了“新乡市高效经济作物农业科技园区”,李宏军本人先后获得“2018年新乡市十佳创业之星”、新乡市“五一劳动奖章”“新乡市致富带头人”“新乡市杰出乡土人才”等称号。
“搞农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脚踏实地、耐心地做,追求短平快不是我们农人的特点。”采访结束时,李宏军笑着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