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翟京元)当下,延津大地东风劲吹,麦浪滚滚,金光闪闪中预示着丰收在望。围绕“农”字做文章,是延津县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所在。
地处黄河故道,勤劳的延津人民以“农”为本。历史上,延津的发展离不开“农”字;今天,壮大县域经济,更要做好“农”文章。
说到农业,就绕不开延津的小麦。如今,延津县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是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延津小麦以其高度一致性和品质稳定性,获得国家级有机小麦认证,成为延津县最大的资源优势。
延津小麦驰名全国,吸引和培育了克明面业、鲁花花生油、王氏严选、豫粮集团、桂柳牧业、百川食品、泰国正大、云鹤食品、笑脸食品、长青生物等50家“种、养、加”食品加工企业来延津发展。近年来,延津县充分发挥延津“中国第一麦”的资源优势,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围绕“确保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销售链”,将农产品深加工作为全县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经济,建成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专业园区,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传统农业县,延津县同样面临转型升级难、招商引资难、吸引人才难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需要用好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从而更加夯实县域经济,实现弯道超车。
如何做好“农”文章?延津县坚持以品牌提升价值链,即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支持农产品相关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提升定标话语权。比如成功建立农产品生产追溯体系,引进河南省面粉和面制品检验检测中心入驻,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进一步提升附加值;与茅台集团合作,建立2.1万亩国酒茅台专用有机小麦生产基地,成就“国麦酿国酒”的佳话。
此外,坚持以创新打造供应链,即探索“订单+现货+期货”经营模式,加强与供应链服务商的对接合作,提前统计购销加工龙头企业市场化订单需要,做好优质强筋小麦、高油酸花生田间鉴定、登记造册。支持克明面业中国面条产业电子商务基地发展,培育“互联网+传统产业”电商销售新业态。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延津县既扛稳了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又把产业链留在县域,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据统计,龙头企业通过合同、订单及随行就市带动基地面积30万亩,带动农户4.5万户,吸纳劳动力就业1万余人,农民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延津县主要领导表示,还要把“创新驱动、项目拉动、招商带动、改革推动”作为动力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郑新一体化、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战略,积极承接郑州市和东部产业转移,全面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