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荣霞
“这段时间朋友间联系少了,娘家也不敢回,我爱人在抗疫一线整天忙碌着,回家也不理我,我觉得自己就是个没用的人。”3月5日,在市心理卫生学会心理公益援助微信群里,一名女同志发来了这样的信息。经过心理咨询师的一番心理疏导,这名女同志的心情逐渐平复了下来。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工作在防疫一线的工作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受疫情影响宅在家里的群众也存在焦虑等不良情绪。为应对防疫期间公众可能出现的恐慌、焦虑等情绪,缓解防疫工作者和社会人群因疫情引发的心理问题,我市心理卫生学会向全市发起《心理援助倡议书》,招募100多名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经过严格的资质筛选、电话访谈和专业培训后,确定了60名有危机干预经验、擅长情绪疏导的心理咨询师,成立了市心理卫生学会心理公益援助微信群,在市健康教育所“健康教育平台”开展在线公益心理支持、心理咨询等心理援助服务。
自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以来,几乎每天都有群众寻求帮助。他们或是对当前的疫情心怀担忧,怕不能开店营业;或是在家里无事可做,感觉无聊等。对此,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快速聚焦,帮助来访者发现问题,给出明确的建议指导,帮助求助者缓解情绪压力,应对现实问题,维护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服务人员通过公开移动电话、微信24小时线上咨询方式,用倾听、放松、稳定情绪、澄清问题和化解压力等治疗方法,消除居家观察群众的恐慌,维护和保障了居家观察群众的心理健康。截至目前,市心理卫生学会心理公益援助微信群接待咨询者3240人次,其中一对一心理咨询86人次。针对不同咨询人员的不同心理诉求和情绪,心理咨询师分别进行了温暖有爱的共情理解、耐心细致的心灵抚慰和科学专业的心理疏导,使他们紧张焦虑的情绪得以有效缓解的同时,还宣传普及特殊时期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大家以平和冷静的心态抗击疫情,增强大家战疫必胜的信心。
“我希望疫情结束后,‘暖暖陪伴群’也不要解散,我要留着做纪念。”武汉的刘世宇饱含深情地说。刚进入“暖暖陪伴群”的时候,刘世宇非常焦虑、紧张,对自己的身体和武汉疫情发展充满了担忧、害怕。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身在武汉的刘世宇又担心复工遥遥无期。没有收入来源,生活无法保障,微信群里的心理志愿者纷纷伸出爱的支持,为他送去善款。经过在微信群里的一对一心理咨询和“暖暖陪伴群”里温暖有爱的陪伴,刘世宇已经能主动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疫情,并且和心理志愿者相约,等疫情结束后来个武汉热干面和红焖羊肉的大会餐。
四川省的王女士是一名热心的来访者,刚开始,对疫情的恐惧使她不断地怀疑自己是不是也得了新冠肺炎,援助群里的医疗专家多次对她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经过大家的帮助,王女士开朗了很多。现在她已经转变了角色,从一名求助者转变成了志愿者。她积极开导其他求助者,经常发一些自己种的花草照片、优美的视频和音乐,帮助大家放松心情。爱和正能量在群里慢慢流转。
作为市心理卫生学会的理事,市中心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李红梅在百忙中利用休息时间到心理援助平台值班,为来访者解答心理问题、防控知识。姜洪波是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的营养科主任、医学博士、市心理卫生学会理事,白天在医院完成紧张的会诊工作,晚上还要活力满满地为援助单位讲课、录制课件、制作宣传海报。王青苹是市心理卫生学会副会长,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为了让心理援助工作更好地贴近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学,了解如何认识自己的情绪,知道在哪里如何求助专业的心理服务,她每隔一日都撰写一篇心理科普文章和一篇宣传稿。市心理卫生学会副会长王瑜为了不让自己的病情影响心理援助工作,一直隐瞒着身体的不适;作为经验丰富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深知情绪稳定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最好的免疫力。
许多这样善良朴实的人,正在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竭尽所能,用心抗疫,疫情不除,战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