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文奇
一个小小山核桃,经过毛彦雷一刀刀的雕刻打磨,串串葡萄、跳跃状的小青蛙、儒雅威严的关公等形象逼真、造型各异的作品呈现在上面时,这个普通的山桃核立即就变得不寻常起来。
10月24日,在建设路一居民楼,记者初见毛彦雷时,高大壮硕的他正把玩儿着一件刚刚完成的雕刻作品,一脸的欣喜。而一旁的茶几上,摆放着他雕刻成的各种艺术品:葡萄、蛇、蜈蚣、青蛙、关公……每个雕刻大多只有半截拇指大小,但个个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如同活着一般。他甚至在一粒大米上,雕刻出了一艘船,船上还站有两三个人物,做工精美独到,人物神态逼真。
一个威猛的中年大汉,很难让人与绣花一般的微雕联系在一起。说起这其中的渊源,则要从毛彦雷的祖辈上谈起。毛彦雷的爷爷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木匠,而父亲是工程设计师。儿时,爷爷、父亲给王彦雷打造了许多纯手工玩具,令他很是难忘。心细、手巧、善于观察或许是王彦雷与生俱来的品质。
2015年,毛彦雷还自费去南方学雕刻技艺,这让他的微雕技艺突飞猛进,也开阔了视野和灵感。对毛彦雷来讲,每天的生活都是在30倍放大镜下跟核桃打交道,用他的话讲,每天雕刻、把玩作品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他采用太行山野核桃、橄榄核等硬材质雕刻成的各种艺术品,令人爱不释手。
毛彦雷介绍,在雕刻创作之前,他一般会仔细观察核纹的每一个部位,特别注意纹路的深浅变化,然后选出想要雕的作品主体部分,因为在雕刻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如走刀等,当然还会出现很多好灵感。
说着,毛彦雷拿出得意之作《葡萄》继续讲解,刻好葡萄难度是很大的。山核桃由于材质的凹凸纹理,创作时,要充分利用这自然纹理,根据它的凹凸纹理来雕,因为一串葡萄它是不规则的,要有大有小,不能一样大……
如今,不管是人物,还是风景,只要是你所知道的,一般都是难不倒毛彦雷。太行山里的山核桃,经过他的双手,一般7天即可完成一件作品,耗时长的则需要2个多月。目前,他正在橄榄核上雕刻一组《水浒108将》,已完成90多个人物创作。
今年,毛彦雷的“太行核桃微雕技艺”已被选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将微雕传统艺术发扬光大,毛彦雷生活中义务传授市民,深受大家喜欢。他正在大学的儿子,对微雕展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令毛彦雷感到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