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这个阶段,他正被推荐到百泉农专上学。当他从学校赶回家把获奖消息告诉爱人王艳枝时,他已经连续数月没有回家了。当时,爱人因为劳累晕倒在灶台前,已经两天卧床不起,为了省钱,怎么也不肯上医院。
他愧疚着,家里十几亩地,还有四个年幼的孩子,生活的压力全在爱人瘦弱的双肩上。他感动着,为了支持他学习,爱人把家里喂的大肥猪卖了,买来了照相机、计算机和业务书籍。
爱人给了他无穷的精神动力,他把更多精力用到了工作上。
为了收集榆树良种资源,他深入全国各地原始森林,不惧豹吼狼嚎,不惧山高崖险,终于在1980年建成了我国良种齐全、资源丰富的榆树基因库。
在科学求索的道路上,离不开认真二字。从工作至今,张庆连有着写日记的习惯,120本日记,详细记录着他所经历的学习、会议、实验等情况。在一本日记中,记者可以详细查阅一次培育实验的数据,时间、地点、数字等,记录工整、数据完整。
初心不改
“生我是娘,培育我是党,我要把一生交给党安排。”1969年,张庆连入党时,他不仅把这句话写在了本子上,更把它刻在了心上。
那是1982年,张庆连的爱人承包了村里几亩地,年底盘算收入时,除了还生产队历年的欠款,还盈余4000多元,俩人一商量,把钱全部捐给了学校,当成全村小学生的学费。
那是1986年,已经成为获嘉县林业局局长的张庆连,经历5年写就了《楝树》一书,换来的360元稿费,没有改善自家孩子生活,而是全部捐给了县直幼儿园。
在获嘉县太山镇北小庄村,村民都知道张庆连的林果、苗圃种得好,全村120户,谁家想种果树,张庆连免费提供树苗。有一年,张庆连一口气送出2000棵树苗。
获嘉县亢村镇贺庄村返乡创业青年张灿根,在张庆连帮助下,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生意越做越大,为了回报社会,年年做慈善,每年给贫困户捐助良种,高价回收农产品,帮助贫困农户脱贫。
获嘉大新庄乡郭庄,曾是下岗职工的郭荣田,尝试承包荒地种植核桃,遇到问题时,张庆连啥时候喊啥时候到。几年中,张庆连没有喝过郭荣田一杯酒,没有吃过他一次饭。一次,两人一起去石家庄考察,郭荣田坚持要请吃饭,张庆连定了一个标准:每人一碗烩面一个烧饼。
太山镇北小庄村的刘世全,和张庆连是邻居,多年前就开始从事葡萄种植,在张庆连技术指导下,葡萄连年丰收,早早就成为北小庄的小康户;史庄
镇东张巨村的刘福全,前期种植葡萄遭遇失败后心灰意冷,张庆连给他鼓励,并免费提供葡萄嫁接树枝和技术,第二年便翻了身。
据统计,多年来,在张庆连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下,先后有100多户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然而,和张庆连打过交道的人都说,“拿张庆连没办法”。
是的,张庆连帮助的普通农户,无法用金钱来回报,就接力公益,为他人为社会作奉献。他们记得张庆连说过,谁要给钱就不和谁打交道,真想感谢,就拿成果来回报。
其实,这种成果无非是一个南瓜,几个核桃,几串葡萄,说是回报,最后都变成了向张庆连的技术请教。
张庆连懂得观光园的规划设计,不少有钱人找到张庆连,同样“拿他没办法”。为了不让帮助对象管饭,他总是趁着午饭后过去,完成工作就走。辉县孟电集团的范清荣请他帮忙,他仍旧啥都不要。他说:“我拿着国家发的工资,就应该为社会服务。”
几年来,张庆连在省内外设计规划了100多个观光园,全部一分钱不要。关心依旧
退休后的张庆连,同样闲不下来。利用自己的科技知识,他举办培训班,组织现场会,编织信息交流网络平
台,让更多人利用科学种植,把丰收写在平原大地上。
他跑乡村、进农户,引进了一大批科技新品种,建立了一大批科技示范基地,树立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典型。
他善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现在,他建立多个微信群,每月总结科技种果管理要点,隔空指导省内外数百个种植户。
他关心下一代,精心制作课件,走村串户,把最新的实用技术免费送给群众。太山村农民周新桥,在张庆连的指导下,发展的鑫桥薯业从几亩发展到2000多亩,成为一家现代化企业,带动周边200多户群众通过种植红薯走上致富路。
道本无言可说,事当尽力而为。
50多年来,张庆连将平生所学所实践,写成了《绿色足迹》《生态家园》《环境养生》《观光园规划设计与管理》《老区之光》等书籍,自费印刷,免费送给群众。
张庆连曾对他的子女说,老两口的工资,你们谁也不能要,他要拿这些钱来搞科研编撰书籍资料,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多年以来,这些花费多达十几万元。张庆连曾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关心下一代突出贡献奖”。
国家一级编剧王国毅这样总结他:老骥伏枥志千里,无须扬鞭自奋蹄。人生处处闪光点,生命时时创奇迹。唯愿老兄再崛起,耄耋之年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