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戏剧的作者式表达与极简克制风格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兼谈现代戏剧《人民永和》的创作
李昕婕
一、质朴戏剧的当代演绎
“质朴戏剧”也称“贫困戏剧”,是20世纪波兰戏剧家、导演耶日·格洛托夫斯基提出的戏剧理论与实践体系。他在《迈向质朴戏剧》一书中指出,“戏剧的本质”是“剥去戏剧非本质的一切东西”,其核心在于剥离戏剧中的非必要元素,回归演员与观众的直接交流。这里的“质朴”或“贫困”,并非指资金匮乏或制作粗糙,而是一种主动的艺术选择。它刻意削减戏剧中所有非必要的外部元素,只保留无法再简化的核心构成——演员的身体、声音,以及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关系。
今年9月,黄河戏剧节上演出的现代原创豫剧《人民永和》便是质朴戏剧的代表。该剧作为人物传记类作品,围绕原辉县县委第一书记、水利部原副部长、河南省委原副书记郑永和的英模事迹,讲述其离休后依然带领一群离退休干部、发动山区群众修路修渠的奋斗故事。剧本创作历时8年,经过多次修改,其间5次推倒重写,本次上演的是原剧本的下半部分。饰演郑永和的演员邵华增坦言,他曾亲赴郑永和书记生前居所,有幸见过郑永和本人;为塑造好人物形象,他凭着记忆努力还原人物本真。也正因为如此,现场演出中,观众无不为剧中质朴的戏剧风格、真实的人物塑造与克制的艺术表达深深感动。
二、戏剧作者性与导演自我指涉的“内心戏”
本剧编剧兼导演李云年近七旬,却始终追随剧团辗转各地演出;演出间隙,他还不辞辛劳地指导排练、调整剧本。这份执着与付出,既源于对戏剧艺术的赤诚热爱,更源于对郑永和书记的那份独特感情——导演李云本就是辉县当地人,是郑永和书记修渠工程的受益者,用家乡戏演家乡人是他多年的夙愿。李云坦言:“我心里一直惦记着郑永和书记,若没能把他立在戏剧舞台上,实在愧对他的恩情。”
舞台上,“郑永和书记”带着离退休干部服务队“化缘”、四处求助的情节,实则是李云导演排戏筹资过程的自我映射与作者式表达。郑永和离休后依然心怀愧疚,深感欠下乡亲们的债,这份情感内核,亦是导演李云自身心境的投射——他深感“欠下了郑永和书记的债”。创作者的这些“内心戏”转化为舞台上的具体行动,成为该剧感人至深的缘由。舞台上的唱词歌咏郑永和“历尽千难与万险,归来仍旧是少年”,舞台下李云讲述排演情景时神采奕奕的模样,不也是“归来少年”吗?辉县市豫剧团所演绎的辉县故事,借由戏剧作者性,将英模背后的传记故事演绎得质朴而动情。
三、克制的艺术风格与极简的舞台表达
相较于诸多英雄礼赞式演出,该剧最突出的特点是坚守克制与留白。英模题材现代戏往往围绕苦难历史展开,戏剧表现易陷入“口号化”误区,演员表演易出现情绪过于饱满的问题。而该剧从质朴戏剧理念出发,让演员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台词质朴无华,唱词兼具诗意,表演中不刻意“给满情绪”,而是留有喘息和深思的空间。以郑永和去世的情节处理为例,演员仅以默默下台的动作完成演绎——既没有群众演员哭天抢地的夸张渲染,也无过多音乐烘托的刻意煽情,幽幽切切间留下无限怅惘的余思,巧妙平衡了戏剧的假定性和真实性。
追求戏剧极简、诗化原则的艺术风格,是本据践行质朴戏剧理念的另一鲜明特点。场面调度充分利用舞台空间,主人公在Z字形后景“村头山间”中走走停停,富有创新性的一幕是“郑永和”带领离退休干部“化缘”,演员从舞台走向幕后,又从幕后走出并走下舞台,与台下观众互动“化缘”——这种处理将戏剧“说人话、做人事”的真实感传递给现场观众,助力观众走进角色内心。此外,该剧没有过多场景变换,仅以空中悬挂的风景画框、办公室文件柜等代表场景空间。这种处理借鉴了戏剧舞台的“假定性”传统,并将其灵活融入现代戏剧表达,成为民营院团“艰苦奋斗”的舞台映射。
黄河戏剧节上,以《人民永和》为代表的质朴戏剧,成功塑造了河南英模郑永和的鲜活形象,在真实事迹与艺术表达中努力追求平衡,成为散文诗化戏剧的代表作。其对传统艺术观的守正和对当代戏剧理念的创新,构成了当代中国故事“以文化人、以美铸魂”的生动范本。
(作者系郑州大学新传学院广电系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电影教育、影视理论与批评、亚洲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