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设计理念融入乡村文旅产品设计教学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范一鹏

  乡村文化旅游作为一种多产业融合的新业态,不仅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更成为传承乡土文化、重塑乡村风貌、提升居民认同感的重要载体。然而,乡村文旅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产品同质化、对地方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生态环境干扰等问题。可持续设计理念要求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评估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效益,以及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作用。将这一理念应用于乡村文旅产品设计,可有效破解现存挑战。因此,本文将探索构建一个根植于乡村、侧重于实践的新型教学框架,旨在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智力贡献。

  一、可持续设计理念与乡村文旅产品设计的内在联系

  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核心是在满足当前发展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三个关键维度:一是环境维度。乡村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就是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生态基底,可持续设计理念指导下的文旅产品设计,要求从源头将生态影响作为首要评估因素,主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为旅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文化传承维度。我国乡村地区存在着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却面临着消逝的危险。可持续设计理念要求设计者深入乡村,学习传统手工技艺,解读民俗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将文化内涵融入产品设计。三是经济发展维度。可持续设计理念倡导一种能够惠及当地、激发内生动力的经济模式,要求文旅产品开发充分整合本地资源,雇佣本地劳动力,并将部分收益用于当地公共建设与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二、基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乡村文旅产品设计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一)挖掘乡土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在可持续设计理念指引下,乡村文旅产品设计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第一步是深入实地,对乡村所蕴藏的各类资源进行系统性挖掘、梳理与转化。学校应组织师生教学团队走进目标乡村,与村中长者、手工艺人、村干部等关键群体进行深入交流,聆听村庄发展史,剖析其中蕴含的伦理观念、审美情趣与生活方式,探索其转化为文旅产品故事线以及设计符号的路径;针对当地传统手工技艺(如编织、陶艺、木作等),需深入探究其技术原理、材料特性,形成教学项目资源库。教学中,教师结合资源库中的具体案例,讲解传统手工技艺在本地的发展脉络、文化价值与生存现状;技术学习阶段,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授课,学生通过亲手制作,深刻掌握材料特性、工艺难点与成品标准;创新设计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现代审美趋势与市场需求完成设计任务,强化设计实践能力。

  (二)强化设计实践教学,促进理论落地

  学校应与当地政府、村“两委”及相关文旅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明确各方权利、责任与协作方式,共建常态化教学实验室。实验室需配备工作坊、展示厅,保障学生的设计构思能够就地快速转化为模型或样品。课程实施应全程采用以真实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模式,项目选题源自乡村实际诉求,例如“为本地即将消逝的某传统节庆设计一套可持续体验活动与衍生品”。学生以小组形式承接项目后,通过访谈当地用户、实地测绘、市场分析等环节开展调研,再与村民、企业主反复沟通,最终完成设计方案。而后,学校联合乡村企业举办学生作品成果展暨订货会,邀请潜在投资方、采购商与媒体参与,推动设计成果直接转化为商品;或者将设计方案系统整合后作为公益成果移交给村“两委”,作为其未来文旅发展的备选方案。这一模式可实现学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落地,助力乡村文旅资源可持续开发。

  结语

将可持续设计理念深度融入乡村文旅产品设计教学,需深入挖掘地方自然生态、传统文化及生产生活资源,并将其系统性地转化为课程内容;同时构建“校企地”协同实践平台,推行项目式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观与创新设计能力的专业人才,为乡村文化延续、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教学管理研究——以蚌埠学院为例”(2023jxgl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