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勺药培育一生健康的根基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不要不要,药药是臭臭的。”宝宝一只手紧紧捂着嘴,一只手推开药勺,眼神里写满了“誓死不从”——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在你家也经常上演?

  喂药,虽然只是育儿路上的一件小事,却关系到孩子的健康与安全,更承载着父母对孩子的爱与责任。孩子抗拒服药,表面上是抗拒苦味,深层却往往表达着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强制行为的本能反抗。这也提醒我们,婴幼儿的健康,不仅在于“治好病”,更在于“养好心”。

  人们常说:“三岁看大,六岁看老。”这句话背后蕴含的智慧,在今天仍不过时。婴幼儿时期不仅是身体发育的黄金阶段,更是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奠基时期。每一次喂养、每一回抚触,甚至每一次喂药,其实都在无声地参与孩子长远健康的构建。现代科学研究不断证实,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外界的每一次互动都在悄然塑造他们最初的神经连接和情感模式。所以,养育健康宝宝不止是提供营养,更应该是建立稳定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安全和信任中成长。这其中就包括在孩子不适或生病时,既不过度焦虑也不掉以轻心,而是学会理性判断与温和处理。

  从“喂药难”这一常见现象中,我们更应读到孩子发出的信号——我们是否在无意中忽略了他们的情绪感受?是否习惯了用“强制”代替“沟通”?我们要认识到,婴幼儿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们的消化、免疫和神经系统都尚未成熟,需要特别呵护。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形成最初的自我意识与情绪模式。父母的理解、耐心与智慧,在这个时候尤为关键。与其只强调“把药喂进去”,不如着眼于“把爱喂到心里”。我们不需要通过强迫、欺骗或转移注意力来达到目的,而是应当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和行为,与他们坦诚而温和地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步建立对健康行为的认知与配合。

  进一步说,从小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的观念,才是给予他们一生最好的礼物。我们常说“孺子可教”,健康习惯也是如此。让孩子理解“良药苦口利于病”,不能靠强硬手段实现,而是要靠父母日复一日的正面示范与情感支持。科学养育的核心,就是在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把健康行为融入日常生活,让孩子在自然而然中接受。

  喂药,不仅是把药物送入孩子口中,更传递着父母对健康的态度、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我们要在每一次孩子的小病小痛中积累信任,在每一天的喂养照护中灌注爱与关注,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赵瑞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