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反诈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3月底,一女主播自称单身离异,开播寻找伴侣,表示通过刷礼物可以获得私人微信,暗示进一步发展情感交流的机会。巧妙的人设,触手可及的情感获得,以及我见犹怜的形象,让很多人产生付费冲动,主播借此诱导用户打赏、实施欺诈。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当下,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场域。然而,网络的便捷性也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电信网络诈骗这一毒瘤不断滋生蔓延,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国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公安机关持续开展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整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反电信网络诈骗普法也在有力推进。

  网络诈骗套路并不新鲜,但是却能够屡屡得手,其原因是什么?古语云:“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互联网诈骗的重要一点就是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选择实施差异化的诈骗手法。例如,中年男性更容易受到情感类、金融类的诈骗。而女性则更容易被“低投入、高回报”的手段蒙骗,因兼职、免费送等手段遭到个人财产和隐私信息的损失。青年学生、宝妈和单身男性群体由于防范意识相对薄弱,更容易落入盗号、兼职诈骗和交友诈骗的陷阱。诸如此类,都是犯罪团伙深入了解群体心理特征、财务状况之后,精心设置的陷阱。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打击力度的增大,网络诈骗并没有彻底销声匿迹,而是“变换马甲”,更为隐蔽,在阴暗的地方继续危害社会。例如,在一些冒充客服诈骗案件中,诈骗分子通过冒充平台客服谎称受害人购买了会员或保险服务,到期后如不取消则每月自动扣费,引导受害人下载所谓“银联会议”“抖音会议”等看似官方实则山寨的涉诈软件。

  这就需要在反诈宣传中,针对不同人群进行补短板式的重点宣教;对个人而言,要始终绷紧防范之弦,对于新的事物及时了解,对不了解的情况保持谨慎。否则,一旦放松警惕,就容易坠入彀中。 (一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