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闻传媒工作转型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彭媛
社会环境变迁构成了传媒行业发展的驱动力量,在这一背景下,新闻传媒业内部体系与业务样态正在悄然发生嬗变,昭示着在技术迭代加速的情况下媒介生态迎来了重塑,并迫切需要新闻工作者推动自身模式创新。
一、新时代新闻传媒工作转型路径深度剖析
在新媒体语境下,现代新闻业的本质属性体现为新闻事实的还原与重构贯穿于传播活动的全过程。这一新型业态使新闻业呈现出双重意涵,彰显出特有的行业属性与发展规律。基于此,传统新闻传媒的转型进程将分为三个阶段有序推进:第一阶段主要是将纸媒内容迁移至网络及移动终端,新媒体传播渠道助力内容分发;第二阶段则是在原创内容生产与定制化服务的基础上,拓展内容集成与用户互动功能,依托社交平台实现内容的裂变式传播;第三阶段属于颠覆性创新阶段,要求与应用服务、商务场景、社交功能深度融合,除内容产品开发外,着重打造服务类产品矩阵,构建与新兴媒体生态高效对接的新型媒体形态。
二、新时代新闻传媒工作转型路径全方位构建
(一)质量至上:构建新闻传媒工作新标准规范
“内容为王”始终是新闻传媒行业坚守的核心理念,而追求信息的真实性则是贯穿行业运作的首要准则。基于此,记者、编辑等职业并不会面临被淘汰风险,相反,数字时代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呈现出显著的升级趋势——具备集采访、编辑、影像采集、文字创作等多项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正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行业发展前景来看,质量提升无疑是核心定位。在经历了互联网信息免费浪潮之后,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平衡,访问权限设置、内容质量评级、分层付费机制等策略,将成为缓解数字时代信息焦虑的有效路径。
(二)创新传播形式:强化受众交互新体验
数字技术如今不断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传统单一的信息传递模式难以应对用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信息渴求,新闻传媒行业必须在传播形式上寻求新突破,并增强与用户的互动频率,构建起内容生产与传播齐头并进的新格局。创新传播方式时可以用多种展示手法叠加来呈现,例如文字配上图片,或者音频、视频混合播放,尤其是当视频直播技术愈发成熟,新闻机构便可打造自己的在线直播平台,把新闻现场即时推送到网络上吸引受众聚焦内容接收过程。而在媒体渠道方面,要把注意力放在社交网站和移动终端应用上,资金和技术充足的单位可在主要社交平台开辟众多专业账号或自家专属的新闻客户端,凭借移动互联网的便捷度将新闻随时展示在用户视线之内。添加智能化分享与互动评价等功能模块,优化用户操作感受后,使用黏性也会相应提升。受众交互机制十分关键,必须突破传统单向传播模式的限制,针对不同新闻主题灵活选用数字化互动形式,例如部署在线投票系统或嵌入智能问卷调研工具。通过这样的交互设计,不仅可以增强用户获取信息时的参与感,还可以实时抓取用户反馈数据,为内容方向的调整提供清晰的需求参照。
(三)全媒体监管治理强化:推动新闻传媒健康发展
像澎湃新闻、封面新闻这样的新媒体平台,内容监管的强化属于其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不断优化内部审核规程并搭建选题策划、稿件审查、发布核验的三级管理体制尤为关键,采编人员参与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学习必不可少。一方面,此举可以提高他们对低俗猎奇内容的鉴别能力,从源头避免庸俗风气或者单纯追逐点击量的情况出现,还需要推动他们形成合理取舍本地或外地新闻的视角,以免过度专注于负面异地事件以吸睛谋流量。另外,也能激励其注重报道内容广度和深刻的社会含义,从而整体提升平台所制作新闻的质量。另一方面,需要打造严苛的自媒体运营方惩戒体系,经济处罚力度要加重,罚款额度要相应提高,或者参照违规次数、影响范围等变量设计梯级递增的罚金模式,使违规者面临可接受的经济损失。同时,应加快自媒体相关行业组织的成长步伐,明确业界准则与自行管理规范,利用同行之间的彼此监督和审查机制,促成行业健康发展格局。
(四)公众教育探索:提升新时代社会公众新闻素养能力
在媒介技术重塑传播格局的背景下,社会公众与媒体的边界呈现交融趋势,特别是自媒体的蓬勃发展,有效规避了信息认知盲区与数字化焦虑问题。在当前技术环境下,社会成员无论是否具备专业背景,均可能以目击者、内容生产者或传播者的身份参与信息流动,成为重要的数据贡献主体。尽管数字算法技术实现了新闻与广告的精准匹配投放,优化了资讯服务体验,但也催生了显著的“回音壁效应”(指信息传播中个体倾向于接触符合自身预设立场的内容现象)。鉴于此,作为信息接收方的社会公众,亟需强化特定新闻信息的解读能力与数字素养水平,从而在价值观层面消解因信息茧房导致的认知偏见。
上述研究内容不仅为新闻传媒业在媒介生态重构期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发展思路,助力行业主体更好地顺应时代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也为从业者明晰了能力建设的重点方向,使其能够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中稳固优势地位,切实满足公众不断多元化的新闻信息服务需求。
(作者系广西城市职业大学艺术设计与文化传媒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