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育新生 正心筑平安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乡市拘留所50年安全无事故的“平安秘诀”
踏入新乡市拘留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走廊两侧那一面面鲜艳的锦旗,这不仅是对该所人性化管理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矛盾化解工作的由衷赞誉。
近年来,市拘留所秉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在确保连续50年安全无事故的同时,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收获了多项荣誉。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让我们一同探寻这背后的“平安秘诀”吧!
秘诀一:拘调融合,搭建矛盾化解“连心桥”
今年1月,一起看似棘手的矛盾事件在市拘留所得到妥善解决。刚被送到拘留所的杨某,情绪极度低落,甚至带着一股对抗情绪。她坚决不吃饭,走起路来也是有气无力,仿佛对一切都失去了希望。民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深知杨某这样的状态不仅会影响她的身体健康,还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于是,市拘留所所长高明飞带领管教民警一次次走进杨某的拘室,用温和的语气关心她的生活,耐心倾听她内心的委屈和诉求,像亲人一样陪伴在她身边,和她一起分析、权衡拒执的利弊。在民警日复一日的真情关怀和耐心教育下,杨某心中的坚冰渐渐融化,她终于打开心扉与民警交流,也慢慢理解了自己行为的不妥之处。
最终,杨某同意与申请人调解。在拘留所民警的积极协调下,杨某和法官、申请人坐到了一起,共同商讨和解方案。1月29日,杨某顺利走出拘留所,双方达成和解。2月5日,杨某的母亲王女士特地为市拘留所送去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纪律严明、管教有方,关爱有加、胜似亲人”。王女士拉着民警的手激动地说:“谢谢你们,要不是你们的关心和帮助,真不知道我女儿会变成什么样,是你们给了她重新生活的勇气。”
这一成功案例,正是市拘留所拘调融合工作模式的生动体现。该所将矛盾化解工作前置到收拘环节,通过耐心细致的谈话,精准锁定矛盾成因和焦点,及时启动现场调解机制。进入拘留所后,民警会根据每个被拘留人员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制”管理教育和矛盾化解方案:通过法律常识宣讲,让他们知法守法;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缓解他们的对抗情绪;开展深入的谈话教育,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打开心结。
为了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矛盾问题,市拘留所成立了以高明飞为组长的矛盾化解工作专班,运用查案由、看表现、问原因、听诉求、访情况“五要素工作法”,筛选出重点案件,召开专题研判会。会上,大家集思广益,深入分析矛盾根源,研究化解难点,制定有效措施。同时,作为“新乡市司法拘留矛盾化解工作室”,市拘留所积极推行多元联动模式,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专家、心理咨询师等各方力量参与,形成强大合力,有效提高矛盾化解的效率和质量,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2024年以来,该所成功排查化解各类矛盾50余起,涉案金额达2000万余元,提前解除司法拘留140余人,收到群众送来的感谢锦旗30余面,其先进经验还被河南省公安厅监管总队推广。
秘诀二:管查融合,构筑安全管理“防护网”
2024年8月10日,因赌博被行政拘留的岳某被送到市拘留所。医生在为岳某体检时发现他血压偏低,建议其暂停降压药并密切观察。市拘留所立刻将岳某列为重大安全风险人员,进行重点管控。每天,医护人员都会定时为岳某监测血压、心率、体温等指标,确保他的病情稳定。
8月23日上午,市拘留所值班领导罗路兵在进行集体教育时,发现岳某脸色苍白,身体微微颤抖,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罗路兵立刻走到岳某身边,关切地询问他的情况。岳某虚弱地说自己头晕眼花、浑身酸软无力。罗路兵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即安排医生前来指导岳某服药治疗。
然而,中午就餐后,岳某的不适症状还没有得到缓解。医生检查后,初步判断不排除心肌梗塞的可能。情况危急,罗路兵当机立断,迅速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收押室值班民警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向监管支队领导汇报请示出所就医。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民警一直陪伴在岳某身边,安慰他、鼓励他,让他保持清醒。
救护车赶到后,民警小心翼翼地将岳某送上车,一路护送至医院。经过医生的详细检查,最终排除了心肌梗塞的可能性。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岳某的不适症状逐渐消失。当天,他在民警的护送下安全回到拘留所。
这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充分展现了市拘留所管查融合的安全管理模式。该所始终把安全稳定放在首位,狠抓规章制度落实,全面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实行分类、分级管理,管教民警每天深入监室,及时掌握被拘留人员的思想动态和健康状况,动态调整风险等级,防止突发事件发生。
每天早上交接班时,市拘留所民警都会进行被拘留人员风险评估和所情分析,重点交接需要关注的人员和问题,确保工作无缝衔接。同时,该所将保障被拘留人员的生命健康权视为重中之重,驻所值班医生严格执行一日两巡诊制度,对重点病号进行全面监测和病情评估,做好详细记录;管教民警和巡控民警按照医嘱,对重点病号进行细致观察,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协作,做好病情跟踪处置。此外,市拘留所还定期开展卫生知识讲座,普及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急救常识,不定期组织突发疾病预案演练,不断提升实战处置能力,实现了“监所安全无事故、队伍零违纪、负面零舆情、病亡零发生”的工作目标。
秘诀三:教培融合,点亮感化改造“启明灯”
2025年春节前夕,市拘留所开展了一场特殊的教育活动,特邀优秀执法监督员王风宾和柴爱民为被拘留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讲座。讲座中,王风宾和柴爱民结合实际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法律常识、道德规范和人生价值,他们的讲述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被拘留人员内心黑暗的角落。
被拘留人员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陷入沉思。许多人在课后纷纷表示深受触动,认识到了自己曾经行为的错误,也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新的思考和规划。有人感慨地说:“以前不懂法,做了错事,现在听了讲座,知道了法律的严肃性,以后出去一定做个守法的好公民。”
这只是市拘留所教培融合工作的一个缩影。该所始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管教并举、教育为先”原则,创新管理教育机制,针对被拘留人员中常见的违法类型,制订专门的法律法规专题教育计划,通过以案释法、法律知识讲座、观看法治栏目等多种形式,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
高明飞充分发挥自己的心理咨询专业优势,建立被拘留人员心理干预机制,对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障碍的被拘留人员进行分级分类辅导和矫治。2024年以来,高明飞共开展各类心理疏导700余人次,帮助许多被拘留人员走出心理阴影。
为了让被拘留人员更好地回归社会,市拘留所积极将所内教育与所外帮教有机结合,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院法官等来所开展专题讲座,邀请青年大学生对未成年及青年被拘留人员进行帮教,并向被拘留人员家属发放《致被拘留人员家属的一封信》,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协作。同时,该所邀请专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创建出所再就业系统,为被拘留人员提供就业岗位。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该所实现了拘留所从“看押型”向“教育矫治型”的转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走在全省监所前列。
市拘留所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工作出发点,以监所安全和社会稳定为落脚点,民警匠心做事,正心化人,将拘留所打造成为社会矛盾化解的前沿阵地、安全文明的监管场所、教育矫治违法人员的特殊学校,为维护新乡社会大局安全稳定贡献了重要力量。
(郭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