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视域下
新商科协同新工科育人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陈一芳 王顺林
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扮演着贯通教育领域与产业界的枢纽角色,其价值愈发显著。特别是在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产业结构持续调整的当下,培育能够紧跟市场脉搏、拥有创新素养的现场工程师,成为职业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尽管现场工程师队伍的扩充为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关键领域注入了大量专业技能人才,但职业教育在培养现场工程师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包括师资资源不足、培养标准模糊和教学模式滞后等。深入探讨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视域下新商科协同新工科育人路径,有助于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新商科协同新工科育人路径的必要性
新商科着重于学科间的整合、实践导向以及创新思维,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市场竞争力的商业精英;而新工科则强调工程技术的创新及其实际应用,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工程基础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两者的有机融合为职业教育中现场工程师的培育提供了创新途径,有望培养出既通晓技术又擅长管理,既具备实践能力又具备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更精准地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通过新商科与新工科的协同育人,学生将能够接触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发展跨学科的思维和综合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还有助于其人文素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等。通过探索新的育人路径和教学策略,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向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和现代化的方向演进。
二、新商科协同新工科育人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时至今日,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已从“自发性”校企合作发展到得到政府专项培养计划支持的阶段,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现有研究揭示,新商科与新工科协同培养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努力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面临以下几个显著问题:
(一)管理素养类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培养标准与行业对接不够精准
部分职业院校对现场工程师的内涵、素质结构和人才成长规律等方面缺乏充分的了解,导致在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细化、培养方案制订上缺乏科学依据。部分学校过于偏重工程理论知识,对管理素养类知识和实践的融合缺乏针对性训练。由于培养标准不明确、课程针对性不强,导致学校开设的专业与行业产业的对接效果不佳,学生难以确立明确的成长目标,对职业前景感到困惑。
(二)培养形式理论化,教学模式滞后
以往校企合作模式中的教学与实践脱节现象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部分学校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虽然加强了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但是对于管理素养类方面的培养,仍然依赖传统的理论课程进行教学。现场工程师培养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理论化和实践教学的空洞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导致校企联合招生、定制化课程设计和订单式教学实施等教学模式滞后于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运行中出现偏差。
(三)“双师型”教学团队组建困难,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不足
在培养现场工程师过程中,部分学校在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时,仅关注工科专业与合作企业,未能有效整合本校的新商科师资资源,导致难以形成一支具备跨学科共建共享能力的“双师型”团队。在培养现场工程师的管理素养时,部分学校缺乏相应的管理实践场景,且教育资源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工科领域的校企合作上,忽视了利用学校新商科已有的合作资源,造成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不足。
三、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视域下新商科协同新工科育人路径探索
在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视角下,探索新商科与新工科的协同育人路径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这将为培养具备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新的思考与方法。
(一)突破专业限制,深化跨学科融合
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能够持续推动新学科建设的模式变革与创新之路。通过建立交叉学科的建设机制,打破专业间的界限,有助于制定多元协同合作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新商科与新工科的协同发展模式正逐步从单一学科教学转型为跨学科整合,这种转变体现了教育领域对于培育具备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的追求。通过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构建包含创新型知识单元的课程体系,融入人工智能元素,提升教学质量,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打下了基础。
(二)创新产教融合与实践教学模式
新商科和新工科的知识体系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需求比以往任何阶段都更加迫切。通过增强产业界与教育界之间的合作,产教融合能够更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改革的重点将放在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开发与行业需求紧密相连的课程和项目,以及提供实习实训机会。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改革的方向将涵盖增加实验、项目导向学习、案例分析和模拟实践等教学环节,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
(三)改革课程体系,组建攻关式“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新工科与新商科协同育人过程中,新的现象与问题层出不穷,使得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攻关的重要性愈发显著。应依托这些新现象与问题,组建一支拥有丰富实践经验与教学能力的攻关式“双师型”教学团队,解决隐含的技能与理论难点,形成显性的职业教育资源。课程体系的改革旨在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学习体验,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目标。通过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建立一个能容纳创新型知识单元的课程框架,融入人工智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浙江省高职教育“十四五”第一批教学改革项目“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视域下新商科协同新工科育人模式和路径探索”研究成果,编号:jg2023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