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聂洪秋

  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本文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就目前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尝试进行一些分析。

  一、部分高校大学生思政课的课堂现状

  通过本人进行的多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以及和部分高校教师的沟通,发现思政课课堂较以往有一些可喜变化。比如课堂纪律有明显改善,学生爱国热情更加高涨,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所增强,但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上课状态普遍比较好,大部分学生上课听讲认真,精神状态很好。但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会发生一定变化。

  第一,学生座位出现变化。开学初,教室前几排几乎座无虚席。随着时间推移和课程内容的逐步深入,前几排座位少有人问津,上课状态逐渐懈怠。

  第二,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主动、自律性不强。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课堂上已经讲过的一些基础知识,许多学生依然回答不出来。老师发放讨论题或练习题,总有一部分学生参与次数有限。

  第三,学生的文明礼貌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进教室时不会主动跟老师打招呼,在教室里也不愿意主动跟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尤其是“00后”的学生在这一方面表现比较明显。

  第四,上课抬头率依然不高。通过课上观察和课后调查了解,学生上课时有看电影的、听歌的、玩游戏的、睡觉的,做专业课作业的现象较多。

  第五,尽管老师上课多次强调教材和记笔记的重要性,但有部分学生依然不带教材,很多学生上课没有记笔记。

  二、思政课课堂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通过对部分学生和教师的调研,总结原因如下。

  第一,趋利心理。学生认为思政课的学习不如专业课学习那样直接,而且认为和就业相关不大,所以学生认为思政课并不是很重要的课。

  第二,知识重复学习,没有新鲜感,或接触少,理解不透。对文科生而言,比如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内容,以前学过,到大学以后重复讲授。对理工科学生来说,一部分学生思政课理论基础相对较弱,对课堂中的理论知识理解不够深入。

  第三,教师授课内容、形式和手段不够丰富,教学硬件跟不上。授课内容学理性太强,案例不典型;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不能很好融入教学过程;对重点理论问题的时代价值讲解不足,比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对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社会主义改造等理论的时代价值分析不够。教学形式和手段比较单一,仍存在满堂灌的情况,或单纯的上课提问、学生回答,教学互动不够,教学设计不够;由于资金不足,教学设备未及时更新,投影不清晰等,都是影响学生听课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第四,手机影响学生注意力。课堂教学都是“互联网+”的模式,需要利用学习通、雨课堂、云班课、腾讯课堂等平台,造成了课堂无法离开手机。手机必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然影响自律性低的学生的听课效率。

  第五,课时有限、社恐、文明礼貌教育缺乏。学生和每门思政课老师接触的时间相比专业课教师接触时间少;习惯于网络交流造成社恐也是学生见到思政课老师不打招呼的一个原因。另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对文明礼貌教育不够,导致许多学生文明礼貌意识淡薄。

  第五,学生不带不买教材、不记笔记有多方面原因。如,教材管理不善、未及时订购教材;教师未充分利用教材,导致部分学生认为没必要买教材;期末考试以客观题为主,没有可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观题。自认为刷几套题就可以过关,导致学生不愿意购买教材。学生不愿意记笔记则是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重视思政课。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使命在肩、责任重大,探讨如何深化对思政课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关键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只有常思常改才能使思政课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