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中的儒释道思想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宋瑞 张溯 杨晓玉

  苏轼一生坎坷,入仕初期,他满怀报国壮志,参政议政,后多次被贬,渐渐寄情于道家的洒脱、豁达,佛家的善良、仁慈,但忠君爱国,勤政的儒家思想未曾改变。细读苏轼诗词作品,我深刻地感受到儒释道精神在他身上完美兼容,也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更深刻地意识到苏轼的儒释道思想对当代青年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和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由孔子创立,经过不断的发展,最后形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就个体而言,要求人做到仁义、忠君、爱民、守信;对社会而言,希望社会风气转变为公平、正义、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这些也是我们当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苏轼时刻怀着“早岁便有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的济世报国想法,但换来的不是身居高位、改变民生,而是屡被排挤多次被贬。在被贬谪期间,他做了大量有口皆碑的民生实事,被贬惠州期间,他捐出御赐腰带,助建东新桥;被贬儋州时期,他帮助当地农民发展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多种稻谷“霜降稻实,千箱一轨”,多开垦荒地“斩艾蓬藋,南东其亩”,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利尔耝耜,好尔邻偶。播厥熏木,腐余是穑”;他还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他还给百姓惠施药材,帮助百姓酿造养生酒。可以说苏轼真正做到了将仁爱外化于行。

  道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朝历代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的尊崇自然规律、洒脱豁达、静心修德等思想,对人们有着重要的精神慰藉作用。苏轼在贬时并不是每日郁郁寡欢、沉溺于高居朝堂的往日回忆之中,也并没有被巨大的落差扰乱心智,而是在偏远孤独之境,居陋室而心不陋,静心修身养性。即便睡于小阁藤床,仍怀有“报得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坦然心态;即便身处岭南僻壤,却发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欢愉慨叹;即便遭遇宦海浮沉,还保持“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的高洁品行。可见他早已将旅途劳累、心中不平等贬谪带来的身心之苦,化作洒脱之风而淡然处之,这是一种不沉浸于追求物质生活的洒脱。

  佛家思想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很快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与儒、道并列,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家思想要求人们慈悲为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众生平等、超然无垢。苏轼在贬谪时仍是行善修德,对善良的人以善良待之,对于不善良的人也以善良待之,希望人人都同善同德。虽被一贬再贬,也并不是每日抱怨、仇恨朝堂的不公、同僚的排挤,而是以德报怨、持有一种“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释然开怀的态度。在他大赦北归的路上,听说政敌章惇被放逐、其子章援也因之受牵连被贬雷州的消息后,连忙写信告诉章惇的女婿黄实,让他转告章援说:“子厚(章惇字子厚)被贬雷州的消息,我听了以后终日为之感叹。雷州半岛虽然偏远,但没有能使人致病的有毒气体。我弟弟苏辙曾经在那里待过一年,非常平安。”希望黄实能以此话来开导、劝解章家人。

  反观当代青年,确实存在很多共性问题,有的人面对挫折选择逃避,进而衍生出不健康的“躺平”“摆烂”和“佛系”的心态;有的人功利心过重,凡事以实现自我利益为中心,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而忽略内在精神世界的充盈,攀比之风盛行;有的人终日沉迷于虚拟世界中,渐渐脱离社会生活中最朴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基本情感,和父母长辈亲朋好友的感情渐渐疏远;还有的人思维单一,不懂得变通思维,心胸狭隘,行善修德之心日渐衰落,助人为乐的奉献意识渐渐淡薄。因此,我们要汲取苏轼诗词中儒释道精神的积极因素,用他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当代青年。

  当代青年要像苏轼一样有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豁达洒脱的精神境界和静心节欲的修持方法。当我们遇到困难、陷入困境时,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而要静下心来换种思维,直面困难,乐观地生活下去。苏轼在晚年对自己人生总结的诗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让我们明白了苏轼在人生的最后时期,仍然没有消沉,哪怕没有实现自己济世的心愿,但他仍将一生中最痛苦的三次贬谪说成了功业。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洒脱!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成功不单单是获取世俗的功名利禄,更重要的是拥有充盈丰富的内心。苏轼在被贬谪后能够直面人生,与痛苦和解。他能很快适应、接纳被贬谪的生活,协调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在黄州东坡垦荒耕作、筑建“雪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当他被征召回京离开儋州时,他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他的眼中心里随时随地都会有美景,荒无人烟的山野里会有清澈见底的小溪,枯松倒挂的绝壁上也会有艳丽的小花;他的手中嘴里随时随处都能有美食,普普通通的食材被他制成美味的东坡菜系,这是一种将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将时间化作泡影不纠结于时岁的洒脱。苏轼重视亲情友情,他与弟苏辙终其一生既是兄弟至亲,又是相知密友;他一生交友无数,即便在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时,也不乏当地官员与之为友,照拂他的生活,更有旧日老友专程来访,安抚他的内心,还有更多的当地百姓慕其人品、学品,争相与之结交。这种良好的人际环境,使得苏轼不仅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也让他保持了一种乐观的心态。

  希望当代青年能以苏轼为榜样,从他身上汲取力量,不再沉溺于过去,努力抓住现在、迎接未来,坚定人生追求,既要努力拼搏实现人生价值,又能洒脱旷达面对人生挫折;既重修身,也重修心,在现世生活中活出别人眼中的诗和远方!

  (作者宋瑞系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作者张溯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九团第三中学教师,作者杨晓玉系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本文系2020年度新疆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程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公共课《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DJG2020-07);2021年度新疆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程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少数民族大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SDJG2021-2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