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百农精神” 筑牢立德树人根基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河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 宋亚伟

  河南科技学院扎根中原大地,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在86年办学历程中总结凝练出涵养师生家国情怀、砥砺奋斗品格的学校精神——“百农精神”,即“扎根大地、俯首为民的躬耕精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赤诚品格,抱朴守拙、务本求真的朴实作风,守正创新、敢为人先的无畏气魄”。这一精神特质深深根植于学校办学历史脉络,成为师生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

扎根大地、俯首为民,书写赤子情怀

  学校渊源于延安自然科学院大学部生物系,历经不同的办学时期,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延安时期,生物系师生秉持“科技报国”信念,积极投身农作物改良研究,将高等自然科学教育与农业科研相结合。华北大学农学院时期,学校构建起生产、教育与研究“三位结合”办学模式,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实用型农业人才。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时期,教授黄光正培育的小麦品种“百农3217”累计推广近2亿亩,黄淮地区的百姓因此结束了几乎全年吃粗粮的历史。该成果荣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1世纪以来,学校建有小麦玉米两熟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中原智能医学实验室等52个国家级别及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教授茹振钢培育的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累计推广面积3亿多亩,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填补了河南高校此项奖励的空白,其接续培育的“百农4199”连续5年荣膺全国小麦主导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5000万亩。教授欧行奇培育的“百农207”种植面积于2020年超2000万亩,被农业农村部门列为“十三五”小麦首位重大品种。

  自1985年起,学校累计荣获国家级别科研奖励10项,培育出小麦、玉米、棉花、甘薯等作物新品种80余个,从解决温饱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学校始终以赤子之情、报国之志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艰苦奋斗、敬业奉献,铸就精神底色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吃得苦、用得上、干得好”的复合型人才。一批批带有鲜明“百农”烙印的工程技术人才,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出色的实践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各自岗位上深耕细耘,书写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篇章。

  1962届校友娄春恒,主动响应援疆号召,扎根喀什基层43年,创新“矮、密、早”棉花栽培技术,攻克棉纤维含糖量高、强力低难题,推动当地植棉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获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984届校友张新友院士,带领团队培育花生新品种几十个,累计推广面积1.3亿亩,让“小花生”撑起了“大产业”,荣膺“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3届校友黄明,“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创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打破国外垄断。2012届校友申玉宝,现任阿里巴巴集团高级技术专家,主导研发Dataphin数据智能平台、QuickAudience智能营销平台等明星产品,构建起阿里云大数据平台的高稳定性架构体系,技术指标与系统可靠性均达到国内行业领先水平。

  一代代莘莘学子走出校门,以青春和智慧生动诠释着“百农精神”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将个人理想与人生追求深深融入国家发展宏伟事业。无论身处田间地头、科研院所,还是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他们都在用汗水与奉献谱写着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抱朴守拙、务本求真,恪守初心使命

  学校教师坚守初心、追求真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将服务国家作为崇高追求,形成了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培育出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塑造了脚踏实地、潜心钻研的优良作风,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育种专家黄光正曾这样勉励后辈:“搞科研,总要有一股傻子精神,再苦再累再难也要坚持干到底。”他将毕生心血倾注麦田,病重期间仍心系科研,叮嘱前来探望的助手茹振钢:“你不要在上班时间照看我,小麦育种比我更重要,只要有一分钟生命,就要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原植保系教授刘芹轩以恒心深耕教学科研,沉心静气扎根讲台与实验室,为备好一堂课,他常常伏案数小时;为观察农田害虫,他能在田间蹲守半日;下乡指导农业生产时,他更是连续驻扎10余天,风雨无阻。河南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教授王清连,退休后仍坚守在三尺讲台上,为讲好“基因工程技术”这门研究生“硬”课,“啃”遍国内所有教材,书后习题做了满满3大本,资料收集近千页,只求学生听得懂、用得上。

  一代代教职工默默耕耘,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初心,用实际行动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用智慧和汗水诠释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在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守正创新、敢为人先,激发创新活力

  学校立足区域发展需求,紧密对接河南省“7+28+N”产业链群建设和“1+2+4+N”目标任务体系,在多个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作为较早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高校,学校师生共同研制的畜类胴体高效精准机器人自主加工生产线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成功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已在30余家央企及行业龙头企业实现工程化应用,完成千万元级国产装备对亿元级进口系统的替代。学校建有高端智能起重装备学科群,与卫华集团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成功突破智能起重机防摇摆控制、永磁直驱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相关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力支撑河南起重装备产业稳居全国前列,并助推中国智造走向世界。学校获批河南省中原智能医学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新结构mRNA技术体系构建起药物研发底层技术,为后续新药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部分成果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在中国健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成果转化。

  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紧密对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求,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河南省“1+2+4+N”目标任务体系落地落实贡献坚实力量。

  河南科技学院大力传承弘扬“百农精神”,将红色基因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领青年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时代浪潮中勇担使命,矢志强农报国。未来,学校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原载于2025年11月6日《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