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间的家》连续两期聚焦新乡
解码乡村振兴“双村样本”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宗斌
黄河沃土,金浪翻滚,中原粮仓里,机械隆隆作响,承载着丰收的希望。
在延津县王楼镇任庄村的田野上,由主持人撒贝宁、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段怀清、演员热依扎组成的“山水小分队”,跟着村民一起钻进玉米地,亲手掰下饱满的玉米棒,体验丰收的喜悦。
11月1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第四季在央视一套播出。节目中,延津县王楼镇任庄村以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实现从“靠天吃饭”向“智慧种田”的转变,筑牢粮食生产根基。而在即将播出的后续节目中,另一组“山水小分队”将走进平原示范区桥北乡刘庵村,漫步“田成方、路成网、水相连”的良田沃野,聆听中原农谷的创新故事,感受黄河岸边的乡村新貌。
《山水间的家》以“主持人+公众人物+文化学者”的探访形式,多角度呈现中国乡村十年巨变。同一季节目聚焦同一城市的两个村庄,尚属首次。新乡何以成为“央视严选”?答案藏在乡村发展的细节中。
在任庄村,“山水小分队”见证了现代农业的精准与高效:玉米收获机十几分钟便完成一亩地的采收,玉米脱粒机每小时可处理六七亩地的玉米棒,形态各异的专业农机贯穿从种到收全流程。科技加持下,墒情检测仪能立刻为土壤出具精准的“体检报告”。而以延津小麦为代表的新乡小麦,更有着享誉全国的名片:全国首个麦类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第一船出口到国外的食用磨粉小麦。
可你知道吗?被央视镜头定格的任庄村,也曾深陷“全县唯一省级贫困村”的困境。摘掉“穷帽子”,产业要跟上。在党建引领下,该村依托蔬菜大棚、紫薯种植和粉条加工等多元产业,创办企业、拓宽路径,每年为村民和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实施“订单农业”,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收购、技术支撑”的方式,村民们跳出“种什么卖什么”的被动局面,转向“要什么种什么”的主动布局。
漫步今日的任庄村,村道笔直、庭院整洁、绿树环绕,勾勒出一幅宁静质朴的田园画卷。文化广场上,村民们跳起欢快的舞蹈;村民活动中心内,通过形式多样的宣讲和座谈,党的政策理论和乡风文明知识深入人心。这个小村庄,成功实现了从“省级贫困村”向“乡村振兴样板”的完美逆袭。
距此约30公里,位于黄河北岸的平原示范区桥北乡刘庵村,琅琅的读书声从书屋里传来,孩子们在这里探寻黄河脉络、汲取文化养分,让新时代黄河故事薪火相传。
文明新风吹进刘庵村村民的心窝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讲堂,创新打造“六讲六进”模式,让思想素养提升融入日常;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比活动,涵养和谐淳朴的村风民风;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村内弱势群体,让温暖直达人心。
作为中原农谷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前沿阵地,桥北乡坚持“治乡必先治风”理念,构建“积分量化、典型引路、五会共治、巾帼建功”四位一体治理体系,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3%,一个个“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昔日“滩区难”的困扰,如今已化作“新风赞”的佳话。
央媒的密集关注,更源于新乡骨子里的文化张力。这里是牧野大战的古战场,武王伐纣的传奇在此沉淀,黄河文明的绵长和太行精神的坚毅在此交汇,塑造出敢为人先、革故鼎新的城市气质。
两个村庄的蝶变,是新乡乡村振兴实践的缩影。如今的新乡,正以历史为根、文明为魂、发展为翼,在广袤田野上书写“农兴民富、景美人和”的时代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