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深耕矫正路 获嘉司法谱新篇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当社区矫正对象李某手持崭新的五级无人机驾驶员资格证时,他或许未曾想到会有这一天。这场从“失足者”到“技能者”的蜕变,背后是获嘉县司法局全体社区矫正工作人员5年来的默默耕耘、温情奉献。过去5年,这个肩负特殊使命的阵地,以法治为基、以科技赋能、以温情护航,让1572名矫正对象重拾人生航向,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平安答卷”。

  从传统监管到智慧赋能:科技为矫正插上“翅膀”

  走进焕然一新的获嘉县社区矫正中心,干净整洁的17个工作室里,智慧化气息扑面而来——多功能智慧矫正室内,社区矫正自助终端可实现业务线上办理;“豫在矫”APP精准核验身份;远程视频点验能及时准确核对矫正对象实时位置,让监管更高效;移动执法车驰骋乡间,定位监管、现场点验一键完成......这是5年来获嘉县投入160余万元打造的智慧矫正体系,从“无”到“优”的跨越,让社区矫正工作焕发新生。

  “以前走访全靠腿,现在有了移动执法车,定位核查、应急处突效率大幅提升!”工作人员的感慨道出了变化的核心。城关司法所矫正对象花某,因工作地点紧邻新乡县,一天内多次触发越界报警。司法所工作人员立即联系花某,要求其即时完成生物验证、提交实时位置,同时联动县社区矫正中心工作人员,驾驶移动执法车赶赴花某工作地点实地核查,确认其系正常上班、未实际越界。城关司法所与县社区矫正中心经进一步核查,确认该工作地点位于两县交界处,遂依法依规为其设置越界“例外点”,化解了误报问题。

  通过打通公安、民政、人社等部门的数据接口,矫正对象的出行、社保、就业等信息实现自动同步,曾经的“信息孤岛”变为“数据共享站”。5年来,29次执行地变更申请、186次训诫处罚均高效办结,背后是科技赋能的硬核支撑。

  从被动转变到主动蜕变:教育帮扶照亮回归路

  “社区矫正不是‘放虎归山’,而是带着约束的重塑新生。”这句常挂在工作人员嘴边的话,体现在每一个教育帮扶细节里。针对矫正对象的年龄、罪错类型、矫正阶段等差异,工作人员始终坚持“一人一策”制订个性化矫正方案;100%覆盖的“入矫第一课”作为社区矫正的“开篇环节”,既发挥“立规矩、明底线”的警示作用,也承担“引方向、搭桥梁”的引导功能;分类案例警示教育以案为镜,让矫正对象照见风险、明辨边界,知敬畏、防重犯;心理老师每月一次的专业辅导,通过纾解心结、疗愈创伤、化解焦虑、重塑认知,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蓄力;每年至少一次走访困难矫正人员,传递司法人文关怀。5年来,获嘉县司法局共帮扶困难矫正对象50余人。

  更让人暖心的是“授人以渔”的技能帮扶——260名矫正对象参加电工、无人机操作、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258人顺利拿到资格证书。此外,该局还在新乡积玉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河南三峰化工设备有限公司设立就业技能基地,当曾经的缓刑人员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时,社区矫正的价值愈发清晰。

  矫正对象杜某假释返乡后,深陷“父母双亡、兄弟在外务工、家中院落荒草丛生”的困境,生活无依无靠。徐营司法所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积极联系多家企业对接岗位,最终将其安排在汽车修理厂工作。这不仅解决了他的经济来源问题,更让他掌握了汽车修理这门傍身本领,为日后立足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从单打独斗到多方联动:合力筑牢平安防线

  社区矫正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5年来,获嘉县社区矫正中心联合各乡(镇)司法所,与多部门奏响协作“交响曲”:与各乡(镇)司法所无缝对接矫正对象调查评估、入矫、监管、教育帮扶、解矫全流程;与公安局联动核查评估对象的前科记录,让1000余份调查评估意见更精准;与检察院联动监督,织密矫正“法治监督网”,确保每一项执法环节都经得起检验;与法院协同发力,筑牢矫正“衔接防护墙”,实现从调查评估到收监执行的全程无缝对接。

  同时,获嘉县社区矫正中心还积极拓展社会参与维度:走进获嘉县苏豫中学、嘉华高中等学校开展《社区矫正法》宣传活动,3000余名学生接受普法教育;将获嘉县烈士陵园、获嘉县老县委遗址、黄堤镇刘桥村设为红色教育基地,不定期组织矫正对象接受红色教育;建立5个公益教育基地,组织矫正对象参与公益服务,让他们在服务社会中找回自身价值。

  获嘉县这支专业的矫正队伍,一直用坚守诠释责任:他们钻研法规、比拼业务,在“比武练兵”中提升专业能力;他们廉洁自律、严守底线,以规范执法维护法律尊严。即便面对当前450余名矫正对象的监管压力,工作人员始终精耕细作,通过精准化教育、个性化帮扶、常态化走访等扎实举措,全力筑牢矫正防线,使辖区内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率持续走低,充分彰显了矫治工作的扎实成效。

  5年耕耘,硕果累累。从智慧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到教育帮扶的精准实效,获嘉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用创新与坚守,让社区矫正不再是冰冷的法律术语,而是充满温度的人生重塑工程。面向未来,这里将继续以法治为纲、以科技为翼、以民心为向,为更多矫正对象铺就回归社会的阳光大道,为平安获嘉、法治获嘉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吕香安 张珂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