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维网格强作用 基层治理提效能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获嘉县城关镇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案例
为了让民主更好地在基层“落地生根”,真正融入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获嘉县城关镇人大主席团聚焦“两高四着力”要求,以提升治理效能、促进民生改善为目标,坚持“网格为基、代表为桥、天天在线”工作原则,不断探索人大主席团闭会期间的服务路径及问政成效,通过建立代表履职360度全维网格,实行民生服务365天在线机制,全力打通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后一米”。
一、健全“代表联络站+”网格,实现连心网360度全覆盖
城关镇人大主席团秉承“群众少跑腿、代表知民情、基层强治理、民主可感知”的实践理念,以“五大民主”在基层实践落地生根为目标,在闭会期间积极推行“代表联络站+村(居)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产业链、邻里小院、矛调中心”等“1+N”模式,在全镇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人大覆盖网。
(一)“代表联络站+村(居)党群服务中心”同频共振。获嘉县城关镇按照“一站多点、全域延伸”的覆盖要求,实行阵地融合、功能互补。在18个村(居)党群服务中心和3个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人大代表联络窗口,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代表常态化入驻,充分发挥“民意收集、监督履职、政策宣传”等功能,进行代表联络站、党群服务中心“双平台”履职。2024年以来,共有54名代表入驻,开展政策宣讲30余场次,收集选民意见30余条并协调解决,实现了代表履职与党群服务“同频共振”。
(二)“代表联络站+产业链”协同赋能。秉承把联络站建在产业链上的原则,在县人大的指导支持下,2024年5月全县首个产业代表联络站在城关镇园区内成立,建立健全了站内代表活动制度,扎实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有效地将人大工作从“政务领域”延伸到“经济一线”,延伸了人大功能触角,实现了代表履职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耦合。建站以来,先后组织部门进站宣讲4次,联系企业外出交流学习1次,邀请30余家企业进站活动,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10个,签订校企合作协议3份,实现了“代表履职效能”与“产业发展动能”的双向提升。
(三)“人大联络站+邻里小院”互助互联。城关镇人大在邻里小院、广场、学校周边、养老服务中心及日间照料中心等场所设立了7个“民情收集点”。网格内的人大代表定期驻点接待,邻里小院等场所负责人担任“民情代办员”,协助收集日常问题、代记代办老年人诉求,认真监督养老助餐工作推进,全方位提升“一老一幼”民生需求的响应效能,让“一老一幼”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更有参与感和获得感。
(四)“人大联络站+矛调中心”双向联动。在镇矛调中心、村矛调室设立“人大代表联络微站”,配备代表监督席位,人大代表全程介入监督、参与重大矛盾调解。实行民意诉求台账与矛盾纠纷台账“双台账”联动,定期分析高频诉求、矛盾,重大风险隐患组织多方听证会,进行人大代表督促督办。同时,经常性开展人大代表调解能力培训、矛调员法规政策宣讲,实现人大代表与矛调员双向交流提升。2024年以来,在城关镇人大的有力监督与深度参与下,助推化解矛盾纠纷50余起,消除信访隐患10余个,获批全国文明村1家,镇区整体社会发展趋于稳定。
二、建立“人大代表+”制度,开启基层治理365天在线
为破解“代表履职悬浮化、选民诉求碎片化”的基层治理痛点,城关镇人大通过强化人大代表与多元主体的深度联动,构建全时段履职体系,完善诉求闭环办理机制,让人大代表沉下去、民意浮上来,实现实事办起来、民心聚起来目标,形成“代表引领、多方联动、常态在线”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一)“人大代表+选民”,双岗建功谱新篇。城关镇人大按照“位置可视化+履职责任化”工作模式,精准绘制四级人大代表位置图,将87名人大代表在网格内予以标注,明确其联系的村(居)、社区选民,确保每位人大代表位置明确,联系选民清楚。同时,认真开展“两高四着力”深化提升代表主题活动。2024年以来,企业家代表以身作则稳就业,增加就业300余人,先后为“我的家乡我建设”捐款捐物30余万元。
(二)“人大代表+民情观察员”,联动治理赋新能。城关镇人大探索建立“民情观察员”制度,将驻村工作队队员、社区工作者、党员、群众代表、网格员、片区民警等纳入观察员队伍,与镇区内的人大代表结成联系对子,构建“人大代表联络站+人大代表+社情民意观察员”联动体系,建立覆盖更广泛、响应更及时、反馈更精准的民情感知网络,从源头上破解基层治理中“信息不对称”“诉求传递慢”等难题,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的时效与成效。
(三)“人大代表+三张清单”,建议办理快落实。城关镇人大创新推行“群众点单、代表接单、部门办单”机制,通过人大代表日常走访选民及观察员工作反馈,深入收集社情民意、群众诉求和企业需求,形成“问题清单”;人大代表根据问题内容,对照部门职责,将问题精准派发给相关部门,并明确办理事项、办理标准和完成时限,形成“交办清单”;部门完成办理后,需将办理情况及时向人大主席团和群众反馈,形成“办结清单”。2024年以来,城关镇人大共收集问题清单32条,交办部门32条,部门办结反馈32条。
三、实行“人大主席团+”问政,推动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
城关镇人大坚持问在点子上、督在关键处,聚焦治理痛点、难点、堵点,通过精准问政、联动督政,确保问政不走过场、监督直达“病灶”,实现从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问政转变,为基层高质量治理注入强劲监督动能与持久制度活力。
(一)站点问政促稳定。城关镇人大主席团围绕县委重大决策部署、年度目标任务及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等,制订监督问政工作计划,通过专题会听取进度汇报、现场督导项目进度、“3533”党群议事会收集民意等,常态化监督惠企惠民政策及民生工程的落实情况,督促政府推动问题楼盘、养老托育、基础设施等各类民生问题解决。2024年以来,城关镇人大围绕城乡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农田水利设施完善等方面,票决重点民生实事18项,目前已监督完成11项,剩余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
(二)机关进站同治理。城关镇人大结合产业发展需要、民生诉求等治理要点,针对性地邀请部门进站“答题”,对重大项目推进实行现场办公,实现“群众有诉求、部门有回应、人大有监督、治理有实效”的良性循环。2024年以来,城关镇人大先后组织“一府一委两院”进站十几次,现场办公1次;成功化解1处问题楼盘遗留难题,为147户业主办理不动产权证书415本;牵线人社部门举行“春风行动”招聘会2场、专场招聘会1场,为园区企业累计发布招聘计划2000余个,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
(三)问题督导助发展。城关镇人大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政务服务热线、“获嘉人大”小程序等渠道,分类梳理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问题,形成了“问题全量收集—闭环跟踪督办—多维反馈评价”的全链条督导体系。今年上半年,城关镇人大针对群众反映多、意见大的环境治理问题进行专题督导,协调城管、住建以及兄弟乡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仅用3天时间便解决了问题,清理垃圾20余吨,道路环境焕然一新。
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治理实践的思考启示
一是拓展了基层民主广度,以网格全覆盖激活“末梢神经”。城关镇人大将民主实践嵌入基层治理最小单元,通过科学划分治理网格,建立“人大联络站+”网格,破解民意收集“盲区死角”的问题,让民生诉求直达决策层,使民主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实践”,确保群众的声音都能被听见、被重视,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坚实支撑,有利于实现基层治理效能的系统性提升。
二是厚植了民生服务深度,以全时长履职提升“响应精度”。城关镇人大打破“会议期间集中履职、闭会期间履职缺位”的惯性,完善“人大代表+”制度,通过线上平台实时响应、线下联络站接待、人大代表与民意观察员“错时走访”“夜访恳谈”等方式,实现人大代表履职“全时段在线”,有力推动人大代表履职从“被动响应诉求”向“主动未诉先办”转变,实现“人大闭会不闭责”目标,让“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从承诺变为常态。
三是突出了履职尽责成效,以发展导向问政凝聚“治理合力”。城关镇人大将民主监督与发展大局紧密结合,聚焦主导产业升级、重大项目落地、民生实事推进等核心任务,搭建“集中会诊”问政平台,坚持目标导向,开展靶向问政,通过问题反馈整改闭环运行机制,构建“监督—整改—发展”的正向问政循环,持续推动“民主效能”向“发展动能”转化。
(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