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的新乡答卷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翟京元
清晨的新乡南太行,八里沟天河瀑布的水雾中升起一道彩虹,前来游玩的韩国演员申贤俊对此美景连连惊叹。与此同时,135公里外的天然文岩渠畔,晨练的市民沿着栈道慢跑,渠岸草木葱茏,水下鱼翔浅底,百里生态长廊从“答卷”变为“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多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打出漂亮翻身仗,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不仅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的新路径。
攻坚破局:污染防治擦亮生态底色
连日来,或在下班路上,或在山间游玩,或在湖边散步,市民纷纷在朋友圈晒出白云、蓝天、彩霞的照片,言语间满是欣喜和赞叹。
“十四五”以来,我市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质量改善取得历史性突破,多项指标创下佳绩,为市民交出一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
蓝天“含金量”持续提升。我市空气质量实现里程碑式跨越,2024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较“十三五”末(2020年)提升8.9%,连续4年保持改善势头,成为全省仅有的3个地市之一。今年上半年,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较上年同期改善13.3%,空气质量改善率、PM2.5浓度改善率均位于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20位。“新乡蓝”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风景。
碧水清流映照治理成效。“十四五”以来,我市水环境质量逐年改善。2024年,国家、省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跃升至80%,创历史新高。市民“水缸”安全无忧,3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100%稳定达标。河湖生态焕新颜,成功创建4条省级美丽幸福河湖,水清岸绿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净土保卫战筑牢安全底线。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十四五”期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确保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切实保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夯实根基。
空气更清新、河水更清澈、土壤更安全,我市正以坚定的步伐,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篇章。
绿色转型:从环保治理到生态红利的转身
污水“太干净”反倒成了负担。新乡千味央厨食品有限公司将处理过的“洗菜水”排入管网,污水处理厂却犯了难——这些COD浓度仅50mg/L的废水远低于收水标准。为激活微生物活性,污水处理厂则需要每年额外投入近百万元购买营养盐。经过实验验证,政企协同创新调整排放标准,同步变更企业排污许可证。这场“反向操作”背后,是环保治理从机械执行向精准调控的跃升,这种创新精神贯穿我市绿色转型全过程。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全市对13个传统产业集群实施“一园一策”改造,推动晋开延化等企业退城入园。印发《新乡市“5+1”行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实施电力、水泥、石灰窑、砖瓦窑、石料建材和燃煤锅炉等“5+1”行业企业关停整合、更新改造、绿色创建。目前,电力行业清洁运输比例达84.4%,31家水泥企业已完成组织和无组织超低排放改造,淘汰整合“5+1”行业企业47家。通过发展壮大绿色生产力,我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2家、绿色园区3家、绿色供应链2家,排名均居全省前列。
能源的绿色变革同样显著。出市区沿S309一路向东,高耸的风力发电塔蔚为壮观。截至2024年,我市可再生能源装机644.25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57.41%。九峰山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持续推进,清洁电力逐渐成为我市能源供应的“主力军”。
交通运输领域的“绿色革命”更加直观。市区100%公交车、88%出租车实现新能源化,21条铁路专用线完成升级改造,大宗货物“公转铁”比例大幅提升。
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市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碳达峰试点城市名单,编制《国家碳达峰试点(新乡)实施方案》,持续推进长垣市、经开区、心连心化工、银金达集团等省碳达峰试点建设。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奇迹,在南太行表现得尤为生动。郭亮村村民申洪旗的民宿客房需要提前预订,在这个曾经贫瘠艰险的悬崖村,如今家家户户都在从事旅游业,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从写生基地的斑斓画板,到人流如织的碧水丹崖,颜值与产值在太行之巅完美交融,南太行以生动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2024年,我市接待游客突破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300亿元,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百姓的“幸福靠山”。
这种“生态赋能”效应正在全域扩散。辉县市沙窑乡的山楂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卫辉市唐庄镇的林果基地既养眼又创富;长垣市的“千亩荷塘”不仅净化水质,更成为乡村旅游打卡地。
长效治理:制度创新筑牢生态屏障
“十四五”以来,我市生态保护修复成果显著,环境安全防线坚实稳固,环境治理能力持续跃升,交出了一份绿色发展的亮眼成绩单。
绿色版图持续拓展,生态修复纵深推进。我市以廊道建设为骨架,织密城市绿网。沿黄大堤生态廊道、沿黄河生态观光廊道、幸福渠穿滩公路廊道、天然文岩渠生态廊道4条生态动脉贯通城乡,全市累计造林36万亩,抚育森林2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3.6%。同时,水土流失治理与矿山修复齐头并进: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0.6平方公里,历史遗留矿山治理面积达5427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问题整改与“绿盾”行动的严格执行,共同守护着不可逾越的生态保护红线。
风险防控筑牢底线,应急体系高效响应。我市着力构建全域环境安全网,常态化开展黄河“清废”行动及“一废一库一品”风险排查,紧盯涉危企业、水源地等关键区域。应急体系持续完善,市、县两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全面更新;7条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应急方案精准到位;1050家企业的应急预案完成修订备案。通过跨区域联动(与焦作、鹤壁等地签订联防联控协议)、常态化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我市成功筑牢屏障,近年未发生一般及以上规模突发环境事件。
法治与科技双轮驱动,治理能力稳步跃升。法规制度体系日益健全,“十四五”期间,《新乡市河道保护管理条例》《新乡市城市垃圾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相继出台,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完善,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支撑。
科技赋能环境监管,256个空气质量站、31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织就“天罗地网”,大气、水质网格化监测基本实现全覆盖;1107家企业的实时监控数据联网,覆盖率全省领先。
体制改革激发效能,厘清各部门生态环保责任的“清单”正式印发,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实现全覆盖,生态环境机构垂直管理改革稳步深化,为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持久动力。
从天然文岩渠清波重现,到南太行游客如织;从工厂智慧减排,到乡村诗意栖居,“两山”理念的实践答案已然清晰:守护绿水青山,就是拥抱永不枯竭的金山银山。在新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口号,而是涌动的绿意、鼓胀的钱袋、舒展的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