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难的匡城县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长垣历史上曾叫过匡城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长垣县治所迁至妇姑城(今长垣市司坡村一带),随后撤销长垣县,更名匡城县。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匡城县的名字因犯朱温父亲的名讳,遂废除匡城县,恢复长垣县,属汴州。后唐同光元年(923年),长垣县又复名匡城县。宋建隆元年(960年),因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遂改匡城县为鹤丘县,属京畿路开封府。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废鹤丘县,仍名长垣县。

  综上所述,长垣县在这412年中够乱的了,几度更名,而且匡城县只存在了364年就再也没出现过。作为县名,匡城县也就此成了历史。

  好好的长垣县为什么改名匡城县,而且只用了300多年,其中有故事吗?有!就先从迁长垣县治所说起吧。

  那么,长垣县为什么在隋初迁治所呢?官方史书中没有说,旧县志只记载短短一句话“隋开皇十六年,移治妇姑城”,就再无下文了,留下千年之谜。拨出历史的迷雾,原来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无奈的事情:故城被大火所焚毁。

  自公元前360年设置首垣邑(治所在今长垣市满村镇陈墙村一带)至隋朝,长垣已经经历了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八个历史时期,经过战争,经过和平,也经过由邑改县;有过贫困,有过富足,也有过衰败与繁荣。

  长垣确实是一座防垣坚固、设施齐全、人气旺盛的最佳县府之地,无奈它遭遇了一场大火。那场大火烧得极其凄惨,烧乱了人心,烧没了人气,更烧坏了人文设施,烧跑了官员。幸亏州府没有撤销建制,又派来了一批新官员。

  新官到任,目睹原治所惨状,深感重修不易,就决定将治所迁往别处。他先考查旧蒲城,“睹蒲城之丘墟兮,生荆棘之榛榛”(见《东征赋》),又闻蒲人有怨,还有人说匡城(今恼里)气派,但没有红沙地,不宜做县治所,但其有匡扶之意,有阳刚之美。他就采取折中的办法:用其名舍其址,在妇姑城建新县城,原匡城集改为版丘集。就这样,撤销长垣县,在妇姑城建起了匡城县。

  多难的匡城县,只存在了300多年,就又出了问题。先是在唐乾符年间,由于王仙芝起义是在匡城县境内,匡城县之名被皇家列入黑名单,险些被撤销。谁知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这次又碰上皇家,犯了大忌。五代后梁朱温,即唐末的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其父名朱诚。地名犯其父的字讳也不行,凡带“成”字音的名字都要改。据有关文献记载,朱温称帝时期,凡地名中的城字大都改成墙字。如滑县的白马城,改称白马墙;孟津的冶城改称冶墙;长垣的龙城改称龙墙;长垣故城,改称故墙,其治下小村也分别按姓氏叫陈墙、李墙、贾墙等。

  匡城县也带城字,按律该叫匡墙,人们嫌不好听,就恢复长垣县名。时间不长,风水轮流转,公元923年,江山又回到李姓手里,史称后唐。这一时期,长垣县又恢复了原名匡城县。更不可思议的是,几十年后,五代十国结束,北宋一统华夏,赵匡胤黄袍加身。匡城县再次犯讳,这次招来“灭顶之灾”,又被改为鹤丘县,属京畿路开封府。从此,匡城县再也没有出现过。

  (地名故事编辑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