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青年逐梦的舞台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从李福贵王宁鲁璐的出圈看新乡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系列之二
我市持续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素质,年均开展近百项技能竞赛,覆盖职工超十万人次,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图为新乡市第十一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现场,选手正在进行电工维修项目比赛。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超文/图
卫辉市唐庄镇的“卖菜西施”李福贵用镜头作笔,记录着太行山下的烟火人间;箜篌演奏家鲁璐以云端为幕,让千年古乐穿越山海;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以网络为阶,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踏浪而行——三名新乡青年,于方寸屏幕间连接世界,在不同天地里书写着同样滚烫的青春答卷。
他们的故事,印证了亘古不变的道理:当青春与时代的脉搏同频,每一种姿态都闪耀着奋斗的光芒。
青春的模样,从不止一种精彩。
奥运会霹雳舞铜牌得主辉县市刘清漪、助力乡村振兴的“无臂主播”平原示范区孙亚辉,这两位新乡青年与李福贵一样,以网络为桥,在不同赛道上跑出了青春加速度,他们的故事印证着:互联网时代,奋斗的姿态才是最持久的流量密码。
网络为翼,让梦想突破边界
凌晨5时的太行山麓,李福贵的货车灯光划破晨雾,手机支架稳稳固定在驾驶座旁,镜头里正记录着她分装蔬菜的忙碌身影。这段没有脚本的视频,当晚就会出现在平台800多万粉丝的手机屏幕上。从最初对着镜头说话都脸红,到如今自然地与乡亲唠嗑,李福贵用最朴素的乡村日常,在短视频平台开辟出一片天地。
当城市网友为视频里“两元一把的韭菜”“老人塞来的旱黄瓜”感动时,牧野儿女的温情、太行山的土特产正通过互联网走向全国各地。网络让大山里的坚守被看见,让质朴的善意有了回响,更让这个因家庭困境遭遇磨难的年轻人,重新找到人生的价值坐标。
李福贵是在疼爱自己的奶奶去世之后,生活重担压向80岁的爷爷时,选择回村一边打工养家一边做起自媒体。这一年是2021年。
这一年,在第十四届全运会霹雳舞比赛中,辉县市女孩儿刘清漪获得了全运会史上首枚霹雳舞金牌。2022年世界霹雳舞锦标赛上,刘清漪斩获亚军,为中国队赢得该赛事历史首枚奖牌。她的比赛视频在国内社交平台上迅速登上热搜。
这个从辉县市街头不起眼的舞蹈辅导班走出来的姑娘,互联网为她搭建了跨越国界的舞台。训练磨破的舞鞋、赛后的真挚感言,统统借助手机屏走进万千青少年心里。她将太极元素融入街舞的创意,在网络热议中成为文化融合的鲜活案例,也让“新乡力量”在国际赛场有了更生动的注脚。团市委制作的《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河南新乡》《公主请看新乡》等推介视频,阅读量均破百万,更让像刘清漪这样的新乡青年故事,借助官方传播矩阵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擦亮了“新乡青年”的金字招牌。
2021年,同样是励志主播孙亚辉的转折年。当年他创办河南亚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集中销售特色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8月2日,在平原示范区桥北乡杨庄村的农家小院里,记者看到孙亚辉正用脚趾夹着手机调试直播设备。镜头前的他笑容灿烂,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失去双臂的创业者。“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本地的富硒小米”——这句练了无数遍的开场白,背后是用脚打字、用嘴辅助打包的艰辛。
孙亚辉的直播间,是网络时代的励志课堂。从第一单生意用了半个月,到如今带动周边20多户农户增收,孙亚辉用残缺的身体,在虚拟世界里搭建起真实的助农桥梁。网友们说:“买的是小米,敬的是精神。”这份隔着手机屏的敬意,正是网络赋予奋斗者的特殊馈赠。
深耕不辍,让流量沉淀为力量
李福贵的视频库里,存着500多条未发布的素材。她坚持“不演苦情戏”,镜头里更多是爷爷修补农具的专注、乡亲们赶集的热闹,固执地记录着“乡村美好的一面”。
这种坚守,让流量有了温度。有网友因她的视频来卫辉市旅游,专门去看她提到的“村口老槐树”;有企业主动联系,要帮她优化物流包装。李福贵渐渐明白:网络带来的不只是订单,更是让乡村价值被重新发现的可能。她开始学习电商知识,计划开一家“太行好物”网店,把分散的农产品整合起来——这与团市委持续开展的“青耘中国”“心中之乡”直播节等活动不谋而合。仅2024年,这些活动就为50余种新乡本地特色农产品拓宽了销路,让更多“李福贵”式的坚守获得实实在在的支持。
刘清漪的训练日志里,记着每次比赛的网络反馈。“有网友说我的动作缺乏东方韵味”,这句评论让她琢磨了3个月,最终将太极的云手融入霹雳舞的定格动作。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霹雳舞B-GIRLS季军争夺赛上,刘清漪2:1击败英迪亚·萨德乔,获得铜牌,创造了中国选手该项目奥运会最佳成绩,这也是中国霹雳舞首枚奥运奖牌。
这种较真,让流量转化为动能。刘清漪的辉煌成绩,让霹雳舞在互联网的搜索量猛增120%,辉县市当地的街舞培训机构数量3年内增长了近两倍,学霹雳舞成为青少年的新时尚。这背后,是团市委“青联公益课堂”的默默支撑——开设街舞等10门特色课程,开放600余个公益学位,为青年创作者厚植了成长沃土。
孙亚辉的直播间后台,有一份特殊的学员名单。这位“无臂主播”如今多了个身份——电商培训师,免费教村里的留守妇女做直播。“刚开始她们怕出丑,我就带她们一起播”,孙亚辉的耐心让“宝妈”们成了小有名气的农产品主播。
这种分享,让流量生长出根系。孙亚辉的故事被改编成短视频课程,成为新乡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案例;当地党委政府为他配备了专业直播设备,还联系快递公司开通了“助农专线”。团市委打造的“青年就业创业加盟超市”平台,不仅为孙亚辉这样的创业者提供孵化支持,更通过“人人持证、青年当先”工作,累计培训2391人次,让更多人掌握了网络时代的生存技能。
“城青”共荣,让网络化作沃土
新乡青年故事的背后,是新乡这座城市对网络时代机遇的敏锐把握。在李福贵的家乡卫辉市,当地党委政府专门开设了“乡村网红培训班”,邀请专业团队教农民拍视频、做直播;在刘清漪的母校辉县市一中,街舞社团获得专项经费支持,配有专业教练;而孙亚辉所在的平原示范区,建成了豫北首个“残疾人电商孵化基地”,提供从场地到技术的全链条支持。
这些举措,构建起青年成长的“网络生态圈”。
我市连续3年举办“牧野好网货”大赛,挖掘本土特色产品;持续建设5G基站1.2万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与抖音、拼多多等平台签订合作协议,为本地创作者提供流量扶持。
团市委已成为这一生态的重要支撑者。从2023年打造“三站两基地”校地合作平台,推动高校资源与地方发展对接,到2024年组建“科技之光”青年宣讲团,走进企业、校园传播创新理念,两年来,我市开展“青年夜校”46个、开班181场次,推动12所驻新高校与42个社区结对开展“青春行动”。
新乡这座城市正以政策性布局,让网络红利惠及更多青年。
2024年,我市农村电商销售额突破85亿元,同比增长37%,越来越多的“李福贵”“孙亚辉”在网络上找到了人生舞台。
更深刻的变化,根植于观念的革新。
如今,新乡已形成一种共识:互联网不是年轻人的“游乐场”,而是奋斗者的“竞技场”。城市为青年搭建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基础设施,更是让奋斗价值被看见、被尊重的制度环境。
李福贵的货车辙痕、鲁璐的箜篌绝响、王宁的主题乐园、刘清漪的奥运奖牌、孙亚辉的直播间,看似不相交的人生轨迹,在“网络赋能奋斗”的坐标上形成了奇妙的共振——“只要敢拼敢闯,指尖划过的屏幕,就能变成通向星辰大海的舷窗”。
青春的网络答卷,终究要镌刻在脚下的故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