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力实施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建设幸福河湖,绘就人水和谐生态新画卷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文奇
碧水绕城、河湖相连、水岸人家......对于新乡市民来说,随着全市水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这个曾经的憧憬,如今正在成为现实。奔流不息的黄河以它博大的胸怀滋润着这座城市;卫河、共产主义渠从市中心蜿蜒前行,与牧野湖、定国湖、凤泉湖、平原湖等相互连通,碧波荡漾,形成了一幅水景画。
水清岸绿皆是景,人水和谐幸福来。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创新思路、主动作为,积极推进水污染治理,全力守护河湖安澜,造福人民群众,一幅美丽的水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生态修复,打造安居乐业幸福河
黄河,浩浩汤汤,奔流不息。这条承载着数千年文明的母亲河,在我市境内河段长达170公里。曾几何时,滩区被“四乱”阴霾笼罩,盗挖采砂,垃圾堆积,母亲河伤痕累累。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一场以滩区“清四乱”行动为主的黄河保卫战全面打响。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相关部门及沿岸各县(市、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关停“散乱污”企业、拆除河湖违建、整治非法采砂点、利用“航拍电子眼”查处倾倒垃圾事件。同时,投入巨资改建防洪、引黄闸,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新时代的黄河故事里,平原示范区表现突出。去年,黄河平原示范区段获评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在守护生态的同时,平原示范区大力培育绿色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文化教育、黄河文旅等产业基地和现代商贸及物流产业园区等项目。中原农谷——国家级农业战略平台,通过“实验室创新策源+产业园孵化加速+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三级推进,让育种数据在“云端奔跑”、科研成果在田间拔节。
如今,170公里黄河生态水系蜿蜒穿梭,万亩槐林、花海、湿地相互交织,凤湖、青龙湖等生态湖泊散落其中,勾勒出一幅“大美平原,豫北江南”的绝美画卷。公交旅游专线让这些美景串珠成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母亲河重绽美丽容颜,“绿水青滩”正切实转化为沿岸农民致富增收的“金山银山”。
卫水之滨,绘就多彩生态画卷
卫河作为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一部分,既是一条“活着的遗产运河”,又是全市人民的母亲河,其73公里的河长对城市功能的塑造具有多维度支撑作用。
聚焦防洪薄弱环节,我市谋划、实施了一批打基础、固根本、利长远的水利项目。目前,卫河市区段除涝标准达3年一遇,防洪标准由不足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随着其他项目的陆续实施,城市发展和河湖管护得到坚实支撑。
我市坚持以项目工程赋能水生态环境修复提升,扎实推进治本工程建设、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努力保障河流生态流量,水环境质量改善率位居全国前列。卫河生态治理工程以安全韧性、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城水交融为原则,设计打造滨水生态空间,完成绿地种植面积4万余平方米,各类廊亭、栈道点缀其中。以市卫河公园为载体弘扬“《诗经》文化”,以市北关大街等为载体弘扬“运河文化”,以市牧野公园为载体弘扬“牧野文化”,一幅诗意栖居的生态画卷跃然眼前。卫河右岸生态公园,不仅是高标准打造的河长制主题公园,还成为助力“千年卫水”与“百年师大”浪漫邂逅的崭新地标。
清风十里,园园相连,古老卫河正迎来华丽蜕变。如今的卫河,水清岸绿,碧波映城,正快速蝶变为人民群众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
长效机制构筑水生态共治格局
水质关乎河流的生命健康。多年来,我市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统筹调度“八方来水”,让水源物尽其用,全力保障河道生态基流。构建源头减量、过程优化、末端再生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我市先后出台10项河长制基本工作制度,制定2部地方法规,持续释放“河长+”(公安、检察院)机制优势,各方携手守护一汪碧水。与流域内兄弟城市建立协作机制,扩大跨界河湖管护“朋友圈”。构建“人防+技防+联防”体系,为河湖管护插上数字“翅膀”,努力让河湖治理成为全民共建的绿色事业,实现从河长领治到社会共治,从“治一河”到“治全域”的河湖管护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美丽幸福河湖4条,市级美丽幸福河湖10条,县级美丽幸福河湖8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和着“两高四着力”部署的铿锵鼓点,紧盯水生态建设各项标准,全力重塑牧野水系新格局,为构建新时代人水和谐关系,正合力奏响一曲宜居宜赏的幸福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