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 弘扬工匠精神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闪雷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趋势加速演进。我国制造业也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窗口期,亟需大量兼具精湛技艺、创新能力与高度责任感的“大国工匠”。然而,现实困境不容忽视:部分院校培养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校热企冷”现象依旧存在;技术技能人才结构失衡,高技能人才缺口巨大;青年群体对一线技术岗位的价值认同感有待提升,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也需进一步彰显与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在我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征程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核心支撑。为实现这一目标,需以“深化产教融合、弘扬工匠精神”为双轮驱动,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服务强国建设中的作用。

  深化产教融合是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关键钥匙,弘扬工匠精神则是塑造人才核心素养与职业灵魂的基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引擎。以新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年来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升级实训基地,实施“双导师”制、项目化教学,推进人才共育共享、技术协同创新、社会服务拓展,着力构建“平台共建、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三维联动深度产教融合生态。

  从教育引导层面来看,多维度弘扬工匠精神是培育大国工匠的基础。社会各界应涵养匠心,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血脉。例如,通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校本课程,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遵循理论“趣而活、少而精”,实践“安而全、多而乐”的原则,在全学段渗透工匠精神。在历史课、思政课中有机融入工匠精神,在劳动技能、物理、化学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让学生体验工匠精神。同时,以职业教育为引领,各类职业院校应努力营造宣传实践工匠精神的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宣讲,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工匠精神;尤其在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中,通过专业课题操作,逐步培养学生苦练技能、不达技术标准决不罢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从社会层面来看,产教深度融合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高精尖”的工业发展,既需要立足技术创新,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研发能力。这些能力难以在课堂上完全教授,必须在产业一线的实践锻炼中逐步掌握。创新能力往往在长期生产实践积累的大量经验基础上逐渐产生,只有通过反复实践、认知、再实践,才能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这种通过实践—认知—再实践,最终发现并改进现有生产方法缺陷而实现技术创新的过程,正与工匠精神严谨求实、一丝不苟、追求极致的内涵相契合。

  深化产教融合与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赋予职业院校,特别是机械制造类专业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只有将产业需求深度融入育人血脉,将工匠精神深刻烙印在学子心中,才能真正培养出支撑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华丽转身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