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一中到清华大学,再回梦想开始的地方——

校友张韶光到市一中讲学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本报讯  日前,市一中2004届校友、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有机所副所长张韶光走进母校,为师生作“化学合成与未来”专题科普讲座,引领青年学子牢记“科技筑梦、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厚植科学报国情怀,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为实现科技强国的伟大梦想贡献青春力量。校长刘伟热烈欢迎校友张韶光的到来,向清华大学多年来对市一中的支持和关爱表示感谢,并就推动学校基础教育与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精准对接,携手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进行热情交流。

  张韶光,市一中优秀校友,1999年考入少儿班,2004年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后在北京大学师从席振峰院士、张文雄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荣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曾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担任美国默沙东公司工艺化学部高级研究员。2020年,加入清华大学开展独立研究工作,长期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先后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曾获得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年度教学优秀奖、思政课程示范个人。目前,担任《化学学报》青年编委。

  “回到母校,见到学弟学妹和老师,感到无比亲切。市一中是我筑梦的地方,是我通往远方的桥。”张韶光深情感慨。

  讲座上,张韶光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了自己在少儿班的学习经历、化学兴趣的养成过程,以及在大学阶段的成长故事和职业选择的心路历程,介绍了清华大学化学学科发展历史、学科现状、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和未来发展前景。

  “什么是手性,什么是酶催化与定向进化,什么是工艺化学?”讲座上,张韶光频频发问,带领同学们领略化学科学的无限魅力,并结合丰富的科研案例,为同学们系统讲解了“酶催化药物合成工艺与机遇”“转氨酶的定向进化”“串联酶催化”等化学科普知识,讲述了发展中的中国酶催化科技进展,介绍了工艺化学发展、应用与前沿科研。

  讲座集科普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多样化的案例、丰富的图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深奥的化学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让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科学的强大力量,领略了前沿化学科学的发展和研究前景,更感受到了科学家勤勉钻研、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讲座中,张韶光与学子们热情交流互动(如图),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详细解答,启迪同学们培养创新思维,提升科学素养。

  在母校期间,张韶光还走进校史博物馆、少儿部发展馆参观,游览校园,追忆在市一中的流金岁月,重拾青春记忆,共话母校情长。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世界再大,母校是家。无论天涯海角,市一中永远是校友们心灵的港湾;无论岁月变迁,母校始终牵挂着每一位学子的成长。热忱欢迎历届校友回到母校,共叙师生情谊,分享成长故事,激励后学奋进,共同谱写新时代市一中发展的崭新篇章。 (王红涛 郭宗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