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滨区解放路街道

“小板凳+”议出治理新气象“暖心驿站”托起民生微幸福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本报讯  今年以来,卫滨区解放路街道紧扣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主线,立足老城商业区人口密集和商户林立实际,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治理载体,整合区域资源,激发多元参与,探索出一条“党群同心、协商共治、服务精准”的治理新路径,推动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小板凳+”延伸协商链条,议出基层治理“同心圆”。该街道深耕协商议事品牌,打造“家门口”的治理阵地。一是创新“零距离”议事模式,推广姜南社区“小板凳议事会”,将会议搬到居民庭院,通过拉家常收集民意。截至目前,该街道累计召开议事会390余场,走访群众超4000人次,收集问题和建议126条,化解“飞线”充电等纠纷10件,多次被省级以上媒体报道。二是拓展“议事+”服务功能。深化“小板凳+警社融合”“小板凳+微课堂”等场景应用。今年以来,该街道联合民警针对小区治理、安全问题、自治服务项目升级、收费事宜、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问题进行研讨6次,覆盖群众600余人,推动协商成果转化为服务实效。三是激活“邻里宴”自治动能。该街道以“百家宴”为载体举办邻里文化活动,今年举办“邻里宴”1场,吸引100余名居民参与,同步征集治理建议8条,推动一横街39号院等小区充电桩安装、路面修缮等事项落地。

  “红色物业”撬动服务升级,筑牢基层治理“压舱石”。该街道针对44个庭院治理差异现状,分类施策提升服务能级。一是全域覆盖夯基础。采取“联排成片、合并管理、成熟引路”模式,加快推进区域化业委会、物管会成立,培育自治相对成熟的和平巷、一横街39号院等标杆,组织观摩交流学习,复制推广自治经验,同步加快优质物业企业引入工作,成立物管会,为破解独栋楼管理难题注入新鲜血液。二是设施升级优环境。依托排水防涝工程,改造新源街、解放巷周边等多条市场道路及庭院路面,同步推行系统化管理,增设门岗2处,惠及居民1000余人。在崇智社区试点“广告+光伏”庭院自治增收模式,拓宽收入来源,减少消费开支,开源节流提升服务质效。三是红色力量强引领。充分发挥“红色议事会+民意小圆桌”议事平台作用,对小区改造、自治收费、充电桩安装问题等开展讨论,用“小圆桌”凝聚起“大民心”。今年以来,该街道协调化解老旧小区改造、管道疏通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0件。

  “暖心驿站”凝聚多方合力,激活基层治理“微细胞”。该街道聚焦怡园社区“暖心驿站”建设,精准服务新就业群体。一是打造暖心主阵地。按照“党费补一点、街道配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原则,建成70平方米的“暖心驿站”,设置应急区、生活区等功能区,提供饮水、充电、休息等一站式服务,配备微波炉、冰箱、医药箱等便民设施。二是畅通诉求反馈渠道。创新推出“来家第一站”服务前台、“暖新家”小程序、“我的微心愿”留言墙等载体,精准对接新就业群体需求,联动“小个专”商户、新华医院等提供理发、健康检测等定制服务。三是激发“移动网格”效能。与美团、饿了么等企业共建“巷间红蜂服务队”,吸纳骑手担任“移动网格员”,利用走街串巷职业优势,通过微信群“随手拍”上报食品安全、窨井盖破损等隐患,推动新就业群体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力量”。

  下一步,解放路街道将持续深化分类治理,对小微庭院推广“小院夜话”等协商机制,加速自治进程,对矛盾突出庭院深化“小板凳+”模式,提升群众认同,联动辖区企事业单位持续优化“睦邻大食堂”“暖心驿站”等平台服务,延伸服务触角,以高效能治理激发老城活力。 (卫滨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