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赋能高校思政教学范式变革研究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祁斯文
数字技术实现变革性超越,正在重新塑造全球发展格局,以智能算法、分布式计算、云端协同为核心的新一代技术集群深刻重构社会运行机制,促使人类文明朝着智慧化方向快速迈进。我国“十四五”规划把创建数字中国提到战略高度,通过系统安排推进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党中央就教育数字化制定一系列战略决策,尤其是在形成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方面更新布局,给高等教育改革增添强大动力。在这种大环境下,数智技术以其高效性、开放性与可视化优势,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改良品质拓展新途径,为塑造具备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给予技术保障,有效助力国家人才战略进一步执行。
一、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学生态混合化
数智技术正在深度重构教育生态,在此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要着力塑造虚实共融的混合教学模式,以技术革新促使教学形态发生范式变革。依靠虚拟现实、加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把实体课堂拓展到虚实交融的数字化领域,这不但完成了教学空间的立体化拓展,而且通过智能算法对红色文化资源实施动态建模和场景复原。将革命历史事件、英雄人物事迹变成可交互的立体表达,利用虚拟仿真平台创建“重走长征路”数字化体验板块,学生可以凭借智能穿戴设备在虚拟场景中参与历史事件模拟,在跨时空对话中加深对党史的切身认知,这种虚实结合的教学设计超越了传统课堂的单向灌输模式,使思政教学从平面化的知识传授向全方位的价值渗透转变。数智化生态的形成需系统推进内容表现、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强这三重变革。在内容方面,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技术对理论教材实施智能解构,把抽象的政治话语变成可视化数据模型,通过动态沙盘、三维动画等形式做到理论知识的具象体现。例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借助全球数据互联的可视化系统来体现,使学生能在随时交互过程中体会该理论内涵。在感知层面,凭借脑机结合技术和多模态传感技术营造出沉浸式学习空间,利用声光环境调节、触感反馈装置等塑造多感官协作的认知场景,从而让学生在虚拟操作基地获得“在场化”体验。在认知层面,当学生戴着混合现实设备踏入南湖红船虚拟场景的时候,系统会一起发送历史背景资料和交互任务,以引导学生在场景探寻中自主形成理论知识。这种生态化教学模式可自由切换虚实场景,它保留了实体课堂的情感温度,发挥出虚拟空间的技术优势,从而形成“技术提升能力—场景相互融合—认知发生改变”的育人新格局,为思政教育质量和效率优化带来了新途径。
二、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学供给精准化
数智技术正在重塑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供给模式,通过多方面数据融合,智能算法协同创建全链条育人生态。凭借校园物联网、学习行为分析系统,教育者可以随时获取学生借阅记录、在线探讨热点、课堂参与情况等数据,并利用机器学习创建包含知识储备、认知偏好、价值取向的动态数字画像。比如借助语义分析找出学生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空白后,智能输送系统马上联系浙江示范区VR实景案例和帮扶干部口述史资料,做到难点剖析与实证资源的精确适应。在教学内容重构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把教材体系分解成模块化知识图谱,教师团队按此开发多种不同的数字资源包。就“伟大建党精神”单元来说,用3D建模重现中共一大会址场景,LBS定位技术促成“红色地标云打卡”应用,学生借助AR能够在校园任何地方实现党史事件互动讲解。智能剪辑系统把《觉醒年代》影视素材拆成个性化微课片段,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的实际需要,同时将影视素材设计为个性化微课片段,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能够变理论灌输为沉浸式学习与体验。这种深度融合智能技术和教育规律的模式革新,既做到了供给内容与个体需求的精确符合,又在虚实融合中重塑了价值引领的作用机制,给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精准化、个性化的双重动力。
三、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学师资数智化
数智技术推动高校思政教学师资队伍数智化转化之前,需形成“技术能力—教育伦理—制度支撑”三位一体发展体系,其中塑造具有人机协同思维的新型教学团队尤为重要。从技术能力来看,教师应知晓智能教学平台的数据搜集与分析技术,通过分析学生课堂互动、在线学习轨迹等动态信息,精准识别认知盲区与思想偏向。同时,也要通过加强现实技术再现红色历史场景,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转化为可交互的沉浸式案例,并通过智能算法设计契合个体特征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进而完成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的数字化转型。在教育伦理层面,应创建技术应用的防护机制,在教学设计环节添加价值观校验算法,以确保智能案例库同党史国史的主线精准一致;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实施“脱敏”处理以保护隐私,借助公开算法化解技术偏见的风险;在师生交流范畴中,保留人工干预途径,若智能推荐系统出现价值偏离便立即启动矫正程序。制度支撑层面需形成“基础设施-能力认证-革新生态”协同机制,搭建智能备课系统和虚拟实训舱的数字化基座,制定教师数字素养分级认证标准,将智能工具应用能力纳入职称评审体系,借助数智化教学革新奖的设立及智能教育案例的展评,打造数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营造良好的数智化教学生态。
(作者系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