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周琳
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两大关键命题应运而生,它们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二者在逻辑上紧密相连、本质上高度契合。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演进中的崭新形态,以高科技、高效能与高质量等特质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重塑经济发展逻辑与格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成为重塑国家竞争优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在发展动能、要素构成、产业结构上的跃升。从内涵上看,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生产力质态,突破了传统生产力主要依赖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转向依靠知识、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与协同作用,实现了生产力发展范式的根本转变。解读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必须抓住“新”与“质”两个关键字。新质生产力之“新”,表现为新技术、新模式、新要素、新动能,重点依托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催生新业态,并以知识、技术、数据等新要素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之“质”,表现为高质量、高效能、高效率,注重发展质量与效益,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新”与“质”深度融合,形成先进生产力,成为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引擎。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鲜明特征。高科技——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起点是“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催生新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效能——新质生产力是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提升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技术变革引领生产方式变革,进而激活数据、人才、管理等全要素生产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绿色生产力,由新技术赋能新产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进而降低资源环境代价获取更大经济社会价值。高质量——新质生产力高度重视“质的提升”。新质生产力关键在“质”,是一种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模式培育、场景拓展、产业协调、数字赋能、生态保护的生产力,依托新质生产力形成新供给,精准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从而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铸就中国式现代化核心引擎。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力量。一是更加注重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集中力量对“卡脖子”技术难题进行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二是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加强国内国际、企业与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互动合作,形成创新合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三是积极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充分重视“算力”作为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运行的基础支撑作用,以此驱动新质生产力迭代升级。
(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
依托新质生产力,深化产业转型,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一是打造产业集群,依托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促使企业在特定区域高度集聚,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协同,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二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借助新质生产力融合各类产业,提升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三是巩固优势领域,加速技术迭代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巩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四是布局未来产业,聚焦前沿技术,培育新兴产业增长极,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推动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产业支撑。
(三)重视人才培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基础。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一是强化教育体系建设,搭建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网络,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重点聚焦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培养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二是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打通三者通道,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同时,兼顾研发型人才与技能型工匠培养,搭建两类人才互动交流平台,促进优势互补。三是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上升通道,让各类人才在创新创造中实现自身价值,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中国式现代化制度活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与壁垒,构建更加灵活、高效、开放的制度体系。一是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长期投入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研究。二是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吸引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完善市场体制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健全要素市场,促进人才、技术、数据、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结语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通过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等实践路径,充分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潜能,重塑经济发展格局,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展望未来,将持续聚焦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其创新引领作用,定能加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全球发展浪潮中彰显中国特色与优势。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