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检察机关新媒体沙龙解锁宣传新“密码”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卫滨区检察院 崔丽颖
日前,省检察院政治部宣传处在平顶山市检察院召开全省检察宣传工作推进会暨新媒体创作沙龙。会议聚焦新媒体时代检察宣传工作创新实践,通过经验分享、作品展播、专题授课等形式,以理念破冰推动行动突围,为检察宣传队伍注入新动能。
我有幸参与了这场知识与经验高度浓缩的检察宣传盛会,不仅看到了全省检察宣传工作的蓬勃活力,更在交流学习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理念与方法,对检察机关新媒体宣传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思考。
理念革新
重新认识检察机关新媒体的价值
在新媒体创作沙龙中,通过聆听各地市宣传同行的分享,我深刻认识到检察机关新媒体并非传统检察宣传工作在网络平台上的简单延伸,而是推动司法公开、提升检察公信力的关键力量,它搭建起检察机关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打破了以往检察机关工作的神秘感,让群众能够直观地了解检察职能和工作内容。
这一理念的转变,促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要关注检察工作本身,更要思考如何运用新媒体,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将专业的检察知识和显著的工作成果传递给大众,吸引更多群众关注检察工作,参与到法治建设进程中。
精品引领
探寻爆款创作“密码”
此次新媒体创作沙龙集中展播了多家单位两会和春节期间的爆款视频,让我直观感受到了优秀新媒体作品的魅力与影响力。从《一梦千年天青色》对传统文化的唯美演绎,到《当甲骨文遇到现代检察》的创意碰撞,每一部作品都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将检察工作与大众兴趣点巧妙融合。
在主创人员的分享中,我认识到爆款并非偶然,明白了内容是新媒体的核心,选题策划是创作的灵魂,要善于从检察工作的海量信息中挖掘出兼具新闻价值与社会关注度的题材。
同时,我也学到了不少提升检察机关新媒体内容质量的方法。一方面,要挖掘检察工作的亮点与特色,善于从日常的办案、监督等工作中提炼出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另一方面,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如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诉讼等。在创作时,要融入人文关怀,将生硬的法律条文转化为贴近生活的案例故事,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我们检察机关新媒体工作者既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也要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文化赋能
打造检察宣传新模式
市检察院、驻马店市检察院等单位围绕传统文化融合检察元素打造的新媒体作品《从麦浪到馍香,解锁非遗花馍里的中国年味儿!》《小桃符过大年》等作品,将非遗与检察工作巧妙结合,借助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以充满生活气息的方式传递检察声音,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检察宣传的双赢。这些作品春节期间被最高检新闻办转发,为检察宣传开辟了新路径。
这些作品让我明白,传统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将其融入检察宣传,不仅能丰富作品内涵,提升文化底蕴,还能拉近检察工作与群众的距离。在今后的创作中,我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找准传统文化与检察工作的契合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检察故事,让检察宣传更具温度与厚度。
形式创新
顺应媒体发展潮流
鹤壁市检察院的新媒体作品《尘埃落定》和周口市检察院的新媒体作品《检察豫“泥”说》,通过新颖的形式展现了我省检察机关新媒体在形式创新与本土文化融合方面的探索成效。前者凭借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精良的制作,入选最高检“一周一品”十佳作品;后者将非遗泥塑与Rap音乐相结合,开创了检察宣传新形式。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化的特点,单一的文字形式已难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AI创作、短视频、动漫、Rap等多元形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互动性与传播优势。同时,要注重将本土文化融入作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检察宣传品牌,提升检察宣传的辨识度与影响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积极尝试运用这些新形式,结合检察工作内容,制作出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新媒体作品。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对内容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此次新媒体创作沙龙,是一次学习的盛宴,更是一次行动的号角。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此次参加新媒体创作沙龙为契机,把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提升自身创作能力与业务水平,为检察宣传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也期待能有更多机会参与这样的活动,与同行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开创检察宣传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