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纠纷无小事 民警调解促和谐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本报讯 近日,新乡县公安局朗公庙派出所成功化解一起因邻里土地使用引发的纠纷,通过“法、理、情”融合调解模式,实现矛盾就地化解,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鲜活的实践。
3月9日,社区民警刘宏亮、张祥九在辖区某村走访时获悉,村民张某与王某因房后空地使用权产生纠纷。经查,张某与王某是邻居,前段时间,张某在未与王某协商的情况下,自行出资垫平临近两家的60平方米公共空地作为停车区域,事后要求王某分摊433元施工费遭拒。张某遂在空地设置三角铁,并准备用钢丝网围挡,造成王某回家停车不便,双方因此多次发生争执。初次调解现场,当事人情绪激动,各执己见,难以调和。
民警深入调查发现,双方的矛盾并非表面的费用争议,而是邻里长期缺乏有效沟通所致。针对这一症结,派出所启动“三调联动”机制,先分头进行“背靠背”疏导,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然后组织“面对面”恳谈,邀请村干部、乡贤共同参与;最后运用“案例释法+情感调解”模式,先后3次登门化解双方心结。
在3月11日的调解现场,民警采用“实物丈量+费用核算”的透明化解方式,实地测量并确定施工的公共区域范围,采用市场询价的方法核算施工成本。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恢复空地公共属性,施工费用均摊,张某当即拆除围挡设施,王某现场支付应摊费用,这场纠纷在民警的见证下终于圆满解决。
近年来,朗公庙派出所深化“枫桥式”警务实践,建立网格员前端排查、社区民警中期介入、矛盾调解相关部门后期跟进的“三级调解”工作体系,仅2024年就成功化解类似矛盾纠纷127起,调解成功率达98.6%,真正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朗公庙派出所创新推行的“调解档案可视化”系统,通过全程录音录像、电子协议签订等数字化手段,确保每起调解可追溯、可监督,相关经验已得到推广。 (单积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