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耦合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崔婉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三全育人”。基于此,高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建工作优势,注重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化解育人困境的机制优势,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和管理模式,提升育人实效。同时,将党建工作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推动形成全面育人的体制机制,进而为“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注入强大动力,从政治、机制、队伍和文化四个维度的耦合出发,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政治维度的耦合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耦合,首先体现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得以贯彻执行。依托党建政治引领,能够在政治意识认同的基础上确保全体思政教育工作者深刻理解育人使命,将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核心目标;能够凝聚教职员工的共识,增强教职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校外,依托党建政治联建优势,拉动多方育人力量集中于高校育人工作,实现育人资源供给体系的优化与改革,最终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高校重点培育的育人工作体系,达成全方位育人效果。例如,通过校内外基层党组织的联建工作,不同单位之间的育人力量得以跨越无形壁垒,以党建为平台实现多元领域育人资源的共享,包括政府机构、行业企业、各类场馆、社会组织等,其育人资源的整合联系会更加紧密,并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引导下共同作用于育人工作,实现育人资源的广泛覆盖和科学利用。

  机制维度的耦合

  一是建立领导机制。建立党委统筹领导、教育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协同合作、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党委作为领导核心,需要全面统筹规划和指导,把握方向;各职能部门需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应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工作落实。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专题研究和专题推进制度,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深入探讨与系统规划提供助力,确保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进和落实。三是建立监督机制。定期展开育人工作监督和成果验收,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落实情况与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并据此考察各党委、各职能部门在育人工作中的具体作用发挥效率。通过定期的工作督查,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同时,将改革落实情况与考核挂钩,激励各级党组织与党员干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上述制度建设,发挥党建的统筹、规划、协调和监督功能,有效整合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注重发挥育人综合效应。

  队伍维度的耦合

  在党建引领下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全员育人”队伍。一方面,着力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党务干部是党的基层组织的核心力量,因此,要配齐配强各级党组织书记,确保党的基层组织充满活力、有效运转。另一方面,选聘党建和业务工作“双带头人”。在日常工作中,“双带头人”能够更加自觉地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融入具体思政工作中,确保每一项决策和行动都符合党的要求,体现党的意志。

  以党建项目为纽带,推进“党员导师”队伍选拔与发展。党员导师通常是党员教授、党员专家或党员干部,他们在政治素养、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与青年教师和学生的直接互动,党员导师能够传授知识、分享经验,并在思政教育、学术研究、职业规划等方面提供指导。同时,建立健全反馈机制,收集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项目内容和实施方式。

  文化维度的耦合

  在“三全育人”推进实践中,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是一项重要工作。各高校基层党组织通过支部联动的形式,实施分类指导,营造立体化、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氛围。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基层党组织通过深入了解各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组织专业化的党建活动。例如,对于理工科学生,组织科技创新竞赛和学术讲座,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对于文科学生,举办文化沙龙和历史讲座,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协同推进“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和“网络思政”,在高校校园内构建思政大格局文化氛围。通过以上工作,可以营造“三全育人”校园文化,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蚌埠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