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理论智慧的三维审视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豆艳艳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面对世情、国情、党情与民情而躬身践行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即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调查研究,加强信访接待,实施现场办公,以此来推动福建宁德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必须致力于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推进祖国强盛,促进民族振兴,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在“变局”中坚守“初心”,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以破解国内外复杂局势和风险挑战。“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和工作办法是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断深化对闽东实际的把握,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观、认识观与唯物史观的思想框架,充分展现其卓越的理论智慧。

  一、“四下基层”为马克思主义宣传观带来新的发展

  马克思宣传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其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从科学共产主义原理的制定到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传播,再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指导历程中,马克思就政党宣传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并有诸多论述,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党性”的理念应当贯彻到党的宣传活动之中,以此来贯彻党的宗旨,提升党的形象,增进人民群众的认同感。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在共产党的领导监督体制下开展宣传工作,指出了宣传工作的阶级性,在物质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要领导本阶级的宣传工作。毛泽东同志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1989年5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地委专题办公会,议定了《闽东报》复刊时间、机构规格、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等事项,把马克思主义宣传理念融入宁德实际工作中,使宁德报刊、电视台成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媒体。其次,马克思主义宣传观注重人民性。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中谈及无产阶级报刊时指出:“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以真诚、细致、耐心和细心的态度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给人民群众,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拥护党的领导,使党的正确主张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四下基层”作为一项贴近群众、为群众谋福利的生动实践,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强调宣传活动的人民性,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最后,在宣传方式上,马克思既反对简单化、抽象化的宣传,也反对空洞的政治说教,并倡导灵活多变、各具特色的宣传艺术。习近平同志调研宁德师专6次,作形势报告2次,报告主题分别为《访美见闻》与《学习江泽民同志的国庆讲话》,他结合自身经历与当时国情告诫广大师生,摈弃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认清局势,把握人生方向,实现人生价值。“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源于宁德,兴于福建,走向全国,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党员干部以求真务实、紧密结合群众、把目光放得更远、把精力放得更深,以更加贴近民意的方式来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四下基层”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观提供新的视角

  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人类认识论思想的精华,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自己的哲学体系,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1880年,马克思为调查法国工人工作、生活情况而制作的《工人调查表》,调查问卷中涉及工作、生活、开支等方面,共设计了99个相关问题。恩格斯用半年多的时间深入工厂、街区,获得了有血有肉的一手资料,完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调查研究,其副标题为《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列宁主张以事实为基础,以事实为联系,以此来掌控事物。他还强调了“观察的客观性”,即以事物本身为依据。1961年年初,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号召:“我建议你们重新开始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事物,而不是盲目地做出结论。”并将1961年定为“调查研究年、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观的基础,不仅是一项与群众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而且也是一项深入挖掘群众经验和意见的研究,从而使党员干部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可见,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以“调查研究”为根本遵循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观的核心要义,更是一项密切联系群众、践行群众路线的实践活动,塑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上世纪80年代,面对宁德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热切期盼,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深入调研,以闽东地区的特殊环境为基础,积极推动“四下基层”活动,重点把握沿海地区的资源和潜力,加快推进沿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攀比、消极、蛮干,以求更大的繁荣与进步。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以行动至上,不断实施有效的措施,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做下去,以“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干事创业奉献精神,结合闽东的具体情况,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原则,以更加稳健的步伐,积极地推动各项改革,以获得更大的成果。习近平同志指出,调查研究是党员干部苦练密切联系群众基本功的重要内容,要求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全面的“实际”,避免把片面的“实际”当作全面的“实际”,从而作出错误的决策;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全过程的“实际”,避免把阶段性的“是”当作全过程的“是”,如果“凭一点阶段性的‘是’去处理无限过程的事,在认识论上要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在实践中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和工作办法始终以调查研究为核心,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观基础上,以守正创新的精神丰富了党员干部调查研究的具体内涵和形式方法。

  三、“四下基层”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注入新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的意见和需求是影响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核心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论从“社会生活的本质”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看,社会进步脱离不了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高度认可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他们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他们既为国家的经济增添活力,也为国家的文化繁荣提供动力。正是基于这种唯物史观的认识,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四下基层”工作办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集中体现。1988年12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霞浦县委党校首次主持“信访接待日”活动,当天共接访102名群众,受理各种问题86件。其中,12件当场答复解决,其余的限定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并连夜召开了信访工作总结会,指出“与其群众跋山涉水上访,不如我们干部直接下访,几个干部下去,总比那么多群众上来要强一些。”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乡,“现场办公”,高效解决了该乡基础设施建设、救灾赈灾以及灾后重建等重大问题。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强调,要实现地区的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并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下基层”成为了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走好群众路线,什么是好的群众路线,如何走好群众路线,创造性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注入了活力。

  “四下基层”是转变工作作风、提振干事的重要法宝,是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新时代新征程,走稳“四下基层”之路,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系中共新乡市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