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光景一时新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新乡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军旗

  时间是一支如椽巨笔,记录山河巨变,书写壮阔史诗。

  75年栉风沐雨,75年接续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新乡市伴随着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铿锵步伐,迈过一道又一道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团结带领625万牧野儿女,锚定“两个确保”、落实“十大战略”、推进“十大建设”,坚持改革创新、突出系统观念,强化法治思维、运用市场机制,攻难题、促发展、惠民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2000亿元、3000亿元台阶,人均GDP连破3万元、4万元、5万元大关。

  今日之新乡,829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经济结构为之一新、发展格局为之一新、城乡面貌为之一新,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从数据看变迁——新乡更自信

读懂75年的发展史,有很多维度,但一组组数据印刻着一串串发展足迹,是如此的鲜明动人。

  看经济总量:1949年的新乡,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24亿元;1975年跨过10亿元门槛,1993年跃上百亿元台阶,2010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而2023年达到了3347.65亿元,位居全省第4位,是75年前的2699.7倍,年均增长9.5%。

  看财政收入:那时的新乡,财政收入仅为781万元,1996年突破10亿元,2012年突破百亿元,2023年达到241.51亿元,75年来增长了3091倍,年均增长11.5%。

  看产业发展:75年来,三次产业结构从89.5:7.3:3.2优化成长为8.9:42.4:48.7,实现了向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的蝶变。2022年,新乡顺利入围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2023年在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上居第86位。

  看居民收入:2023年,新乡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65元,较1952年增加38971元,年均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83元,较1949年增加21638元,年均增长8.7%。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自2010年以来已经连续14年快于城镇。

  梦想曾经遥不可及,圆梦从未如此之近。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变化,正是神州大地山乡巨变的生动写照。

  用创新促跨越——新乡更出彩

黄河之滨,平原示范区。从神农种业实验室到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再到平原实验室,由院士领衔的一大批科研团队,正潜心攻克一个个科技难题。

  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我市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以超常规建设中原农谷为牵引,一体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引育、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

  “新乡种”丰饶“中国仓”。种子乃农业的“芯片”,好种子、好土地才能打出好粮食。一系列国家级大奖、打破行业记录的科研成果,助推中原农谷全面起势。今年6月,雷振生教授团队领衔培育的“郑麦379”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在去年,这支团队培育的“郑麦918”,以1918万元的价格成功转让生产经营权,刷新了我国小麦单品种转让价格纪录。

  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新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茹振钢教授正朝着小麦亩产1000公斤的新梦想不懈努力,中原学者欧行奇教授接连主持培育了“百农207”“百农307”“百农607”等高产小麦新品种。全国推广面积排名前10的小麦品种,中原农谷占了6个。

  以打造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创新生态圈为引领,聚焦粮食、油料、果蔬、食用菌、中药材、畜禽、水产、花木八大领域系统发力,中原农谷成为全省“三足鼎立”科创大格局的重要一极,阔步迈向现代种业“硅谷”和农科“芯城”。

  科技创新结出产业绚丽之果。近年来,我市突出产业兴市、制造强市,发挥高校院所优势,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传统支柱产业焕发新活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培育,为进位升级和跨越发展蓄积了澎湃动力。

  在长垣市,恒发科技制造成为比亚迪等知名车企的核心供应商;在卫滨区,中铁隧道设备产业园源源不断地输出“大国重器”;在凤泉区,抗淋巴瘤创新药TM471-1胶囊I期临床试验顺利开展;在高新区,市政府与上海交大合作共建的新乡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组建运行......

  可曾想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新乡只能生产加工初级产品和简单的轻工业品,而现在,航母远航、蛟龙深潜、天宫探月、高铁驰骋,以及中国芯、创新药、智能车等,都有来自新乡的卓越贡献。装备制造、食品制造、轻纺、生物与新医药4个1000亿级,化工、电池及新能源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成为推进产业兴市的“压舱石”。

  近3年来,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年均增长20%,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连续3年稳居全省前列。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全市拥有省级实验室2家、排名全省第2位,拥有2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排名全省第3位,省级以上实验室总量位居全省前3位。

  以实干交答卷——新乡在奋进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发展依靠群众、一切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推动乡村振兴展现新画卷、城市建设取得新变化、民生事业得到新提升。

  9月28日,获嘉县史庄镇西曹庄村好不热闹,千年古县·和美获嘉全国秋季“村晚”在这里举行。农民唱主角,村味、农味满满,乡情、乡愁四溢,文旅、文创融合,展示了新时代农村新变化、农业新气象、农民新面貌。曾经的西曹庄,脏、乱、差,借助全市“三通一规范”建设工程以及和美乡村建设,迅速蝶变为绿、富、美。

  今天的新乡,无数个“西曹庄”行走在乡村振兴大道上,农民群众意气风发迈向共同富裕。2023年,在全省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考核中,我市分别荣获第1名、第2名的好成绩。

  乡村越来越美,城市日新月异。红旗区、牧野区等中心城区“起高峰”;向东,经开区这座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产业新城、打造开放高地;向西,卫滨区这片铁西片区承载过去与现代,并日益焕新;向北,五彩凤泉城更加宜居;向南,高新区作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既成就了创业者的梦想,也构筑了都市族的新家园。

  在县域,长封一体化协同发展从蓝图走向实景,推动“百强县”、带动“脱贫县”园区共建、产业共育、人才共用、成果共享、民生共通。新晋、沿太行、鹤辉、濮卫、兰原等多条高速公路同步建成通车,新开黄河大桥通车在即,安罗、长修等高速公路预计明年年底建成,既加快新乡深度融入郑州都市圈,也让诗和远方与新乡山水相连。在国省干线公路2023年综合评价中,我市位居全省第1位。

  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40多条家门口的“梗阻路”畅通了上学上班路;用阅读涵养心性,用墨香表达情致,用歌声抒发豪情,用文化滋养城市,114座“馨香书坊”氤氲了人们精神世界;“周周有戏”“月月歌唱”活动丰富了群众多彩生活。清淤管道870公里,守住脚下的安全;卫河左岸公园、城市绿道、口袋公园等集生态观光与运动休闲为一体的设施呈现眼前,出门见绿、转身即景、动中悦心。

  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换群众“好日子”,每年财政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70%左右。3年来,全市新增技能人才54.23万人,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69所,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八大片区更新稳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

  事业在发展,党的建设持续加强。近年来,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探索构建了“党建+大数据+全科网格”的基层治理新体系,2023年农村“五星”支部创建工作综合成绩位居全省前列,农村、社区“五星”支部创建成绩比2022年显著提高。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舒展75载春秋画卷,我们豪迈自信;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我们更要自立自强。征途如虹,重任在肩,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乡实践中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