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乡村全面振兴宏伟蓝图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博士 张红岩
8月14日,新乡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召开,为新乡市的未来发展,特别是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市委书记李卫东强调,新乡市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盯目标不放松,扭住重大问题、关键环节、重点工作,推动“三农”工作实现新突破。
“十四五”期间,新乡市农业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了全面持续稳定发展。2023年,新乡市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的目标,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46.5亿公斤,超额完成了省定目标。在农田建设方面,建成1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并新启动45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为稳产保供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农业经营主体方面,新乡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突破3.3万家,其中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有58家、国家级示范社有36家。原阳县更是入选了全国“十大预制菜产业基地”,并获批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在科研创新方面,2023年中原农谷建设成效显著,入驻了53家省级以上科研平台、39支专家团队,种业领域人才达到了311人,形成了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为统领,以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十四五”期间,新乡市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当前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新乡市的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特色农业规模小且分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信息化水平滞后,数字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农业发展受到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农业基础相对薄弱,防灾减灾能力有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亟须改善。在此背景下,结合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本文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新乡市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与策略,为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提供理论参考。
一、围绕“一个战略”,明确乡村振兴方向
聚焦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将其视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此过程中,坚持“六个融合”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四大基地”,深入实施“十大工程”,以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为奋斗目标。同时,以“四优四化”为重点发展方向,注重实施“两稳两提一降”和“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策略,依托“四园一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载体,加快完善“三主六特”的产业格局。在制定相关政策、规划项目、分配资源时,要始终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二、守牢“两条底线”,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将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视为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一是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全力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依法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规范管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以坚定的决心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二是持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强化新增耕地后期培肥改良,大力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和污染耕地阻控修复,切实提高耕地产能,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保障粮食生产力稳定在90亿斤以上。
在防止规模性返贫方面,积极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通过实施动态监测,及时察觉并化解返贫风险,确保脱贫后政策不脱、责任不脱、监管不脱,有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时,积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实现农民增收与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此外,切实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和增收,进一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三、突出“三项重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乡村发展
在推动乡村发展的进程中,以“三区一中心”为目标,集中力量开展专项行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提升粮食产能,全面振兴乡村产业。充分发挥“中国第一麦”品牌优势,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在沿黄稻区积极推广优质水稻新品种,建设优质稻米产业基地,广泛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依托中原农谷建设,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得到充分利用。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构建现代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理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相关企业。以“三链同构”为重点,推进五大食品行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高质量高速发展。
(二)乡村建设
在推动乡村建设的进程中,全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公共文化培训、辅导和送文化下基层等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在农村环境治理方面,因地制宜选择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实现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建设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中心,探索资源化利用机制。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结合实际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推进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
(三)乡村治理
在推动乡村治理的进程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积极开展“五星”支部创建活动,建强干部队伍,引导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实践,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推进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村级民主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综合服务平台,解决特殊群体困难。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加强基层服务能力体系建设。构建县、乡、村3级综治中心,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深化“一村一警一法律顾问一支人民调解员队伍”工作机制。注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
四、实现“五大目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
为深入贯彻农业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种业高地、农业技术引领区、高标准农田样板区、农村改革试验区以及乡村振兴示范区,以中原农谷为核心,依托平原示范区辖内的多重资源优势,加强现代种业基地建设,并积极引进和培育现代育种龙头企业。同时,建立完善的种子监管服务机制,推进种业信息的数字化进程,以实现“一高四区”的五大发展目标。
五、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一)盘活闲置资源,培育新型主体积极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资源,探索实施有偿退出制度。着力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鼓励合作与联合,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联农带农作用,支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审慎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全面推广“党建+金融”改革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资金支持。
(二)发展服务产业,提升流通效率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一站式服务模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全程、全方位服务,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打造综合性服务平台。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电子商务覆盖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推广产销对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部门合作,提升抗灾能力积极推进部门间合作机制建立,推行智能精准服务模式。加强气象保障和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抗灾能力。
(四)培育新业态,促进多元发展
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实施新业态培育工程,推动农业与旅游、人文、康养、科普教育等多元素深度融合,实现农业+旅游、农业+康养、农业+科普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六、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推进改革进程,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加强水利计量设施建设与水费资金管理,优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明晰产权与管理责任,加速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以实现水资源统一规划、合理配置、科学调度和有效管理。同时,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科学编制实施方案,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持续加强水质监测工作,全面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水平,为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