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
推动新一轮全面改革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二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必须牵住“牛鼻子”。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被列入指导思想,经济领域改革内容占了《决定》将近一半的篇幅。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河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也把“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列入指导思想。《决定》和《实施意见》对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的强调,充分彰显了党中央一以贯之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和省委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政治自觉,必将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推动全面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展现更大作为。
同中央、省委保持高度一致,市委近年来始终重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改革。我们坚持以“模式创新”推动“发展破局”,以“总体统筹”抓资源整合,以“系统观念”抓改革创新,以“区域协调”抓产业布局,以“工业思维”抓现代农业,以“市县联动”抓项目建设,全市综合实力、发展动力、治理能力显著增强。所有这些改革,都充分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体现了对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的高度认同。我们要深入总结新乡改革经验,自觉同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部署对标对表,按照省委《实施意见》部署,分领域、分类别抓好经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要立足我市工业大市、农业大市、经济大市实际,紧盯“两大跨越”,推进“十大工程”,突出“产业兴市”,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为引领,巩固拓展国资国企、科技创新、农业农村领域改革成果,谋深谋实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具体举措,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跃升,以改革破冰带动发展提质。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新乡新一轮全面改革,要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成好相关改革任务安排的前提下,紧密结合新乡改革发展实际,积极推动发展模式创新,努力走出一条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子。近年来,我市着力探索改革发展模式,形成了国资国企改革“四化四提升”、乡村建设“三通一规范”、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投融建运管”、智慧农业“四方两园”、县域协调发展“长封一体化”等一系列改革经验、创新模式。可以说,市委在模式创新上给我们带了好头、做了榜样。各县(市、区)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目标不同,不可能走完全一样的发展路子、套用完全一样的发展模式,必须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结合实际、找准优势,聚焦用模式创新破解发展难题,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子。
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亲清政商文化,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鼓励新乡各类经营主体弘扬企业家精神,把企业做成全国一流乃至国际一流。要把握改革由注重“摸着石头过河”到注重“顶层设计”,再到注重“系统集成”的特点,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好我市经济体制改革各方面、全方位、系统性梳理,破除“一招鲜”、碎片化、修补式改革,努力形成新乡经济体制改革制度性成果。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新乡新一轮全面改革,要紧紧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我市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关乎新乡当下和未来的重大课题。一定要清醒地看到,我市产业发展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区域发展不够协调,环保压力依然较大,营商环境仍需优化,招商引资还需强化,全省各地明争暗赛、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发展的重点越来越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赛道,“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我们一定要全面、准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洞察趋势,把握关键、突出重点,坚定信心、锚定目标,远近结合、久久为功,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把“潜力”变“实力”,把“优势”变“胜势”,实现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
改革越是千端万绪,越是繁巨艰难,越是要扭住经济体制改革不放松,这是重要的改革原则,也是重要的改革方法。俄罗斯寓言故事《楼梯》中说:“想要把事情办好,必须按规律、循正道,否则一切都会乱糟糟。有位当家的把楼梯打扫,他动手不动脑——不知其中有奥妙。他从下往上,一层一层接着扫,刚把下层扫净了,上一层的垃圾又纷纷往下掉。‘你这岂不是乱了套?’在场的人对他言道,‘你见过谁扫楼梯,从下往上扫?真是瞎胡闹!’”我们要从这则寓言中得到启发,牢牢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新乡新一轮全面改革,奋进新征程,扬帆再出发,坚定走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