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陈雨(新乡市)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已经过去几天了。不知道你发现没有,还没进入中伏,人们就开始盼望“立秋”的到来。在热烈的三伏天,多雨、潮湿、闷热,立秋早已是大家相互期盼的节气,计算着日子,翻阅着日历,查看着手机,等待着“立秋”的早日到来。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到黄经135°,在每年公历8月7日、8日或9日。今年为7日。“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表示秋季的开始,禾谷开始成熟,收获的季节到了。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因此秋季以立秋为始点。在“四立”中,唯有“立秋”不像立春、立冬那样立竿见影。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立秋后还有一个处暑节气。立秋还处在暑热之中,尚未出暑,今年立秋后还有十七天才是处暑。只有到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算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正所谓“热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处暑往往还处在“三伏”期间,“三伏”涉及大暑小暑与立秋、处暑四个节气。

  但尽管这样,人们却在头伏里就开始盼望立秋的到来,“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把扇丢”。成为流传民间千年的佳话,也是中华民族总结的节气的生动表达。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是宋代诗人刘翰《立秋》里的诗句。说的就是在初秋的夜里,从睡梦中起身,来到寂静的院落里,依稀感觉到了秋声,却又无处寻觅。朗朗月色下,唯有满庭院满台阶的片片梧桐落叶。“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立秋时节,梧桐树开始渐渐飘零落叶,故有“落叶知秋”之说,落叶拉开秋天的序幕。

  立秋之后,人们从心里已感到丝丝凉意。至少晚上已开始暑气渐弱。

  历史记载,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讲到,“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夏去秋来,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种,收获季节到了。

  立秋是人们经过烈日炎炎盛夏后最热切的盼望,是心灵安慰的文字寄托。

  立秋是一年中人们最关注的节气之一,古往今来,在人们心中因与炙热的盛夏相连而有了更多的牵挂,多了诗意的表达。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是唐代诗人刘言史写的《立秋》。从立秋这天的早晨起,暑气消去,秋风阵阵,凉意弥漫。天阔云高夏色已收,树木在风中作响,是秋天的声音,是秋天的呼唤,是收获的未来。

  重读唐朝王维《山居秋暝》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立即会给我们一种夏日里的清凉。空旷的山中,新雨刚刚下过。夜间的秋色更添几分凉爽。明朗的月光照在松竹间,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美轮美奂,凉意清爽油然而生。更感觉到对立秋的青睐。

  唐朝杜牧《秋夕》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一个“冷”字写出初秋时节的凉意渐浓,屋内烛光摇曳,冷光落墨画屏,屋外举扇拍打流萤,夜色凉浓,可观牛郎织女相会,月白风清,正是美好时光。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朝刘禹锡的《秋词》写出秋天向我们走来。

  是的,秋天已向我们走来,秋天的色彩斑斓,秋天的诱人味道,秋天所有的美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