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一体化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探究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于钦明

  立足大中小学一体化视角,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策略,是积极落实民族工作的应有之义。基于已有研究可知,在大中小学一体化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对此,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进行多维度审视与创新,以期构建有形且有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框架。

  推动教育理念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魂”

  教育理念一体化,是保障各学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向一致性的重要前提,需要相关主体在共同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统一树立以下教育理念:一是“三全”育人理念,即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实践表明,“三全”育人理念在打破各学段的教育资源壁垒、凝聚相关主体一体化教育共识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是落实大中小学一体化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指导理念。二是以人为本理念,基于对人的重视、理解、尊重、提升与发展开展教育活动,在以人为本理念下,教育核心聚焦到学生与教师等主体上,教育主体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各学段教育方向的归正。三是全面发展理念,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推动教育主体素养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保持教育起点与落点的一致性。

  实施师资建设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根”

  实施师资建设一体化,是大中小学一体化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推进的重要根骨。一是推行大中小学集体备课机制。相较于传统教育情境下的独立备课,集体备课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与改进、激活教师团队的协作意识与能力,构筑浓厚的教研氛围等。二是制定一体化师资培训机制。一方面,搭建一体化培训载体,依托统一的培训机构对大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实现培训资源的集聚,为各学段教师交流提供机会;另一方面,阶梯化衔接培训内容,即立足大中小学各学段教师教学需求,在保持培训内容衔接性的基础上,阶梯化递进式设置培训重点内容。三是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即以大中小学一体化为导向,将教师在各学段一体化育人过程中的交流成效、协同育人成效等纳入评价范围,通过针对性评价进行激励,保持教师队伍的先进性。

  促进教育平台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骨”

  一体化的教育平台,是支撑教育一体化的重要脊梁,结合当下信息化的时代背景,网络教育平台已然成为教育平台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趋势,在搭建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将立德树人作为立足点与出发点。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我国人才培养的根本,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二是遵循各学段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把握各学段学生教育需求,以此为依据综合设置平台功能模块,差异性推送教育内容,以此实现平台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力支持。三是推动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其中纵向衔接主要指的是推进各学段教育资源的网络转化,以网络平台为支撑,实现各学段教育资源的纵向融通;横向贯通则指的是以网络平台为枢纽,推动家、校、社、政等多主体的教育功能连接,以此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格局。

  落实教育内容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脉”

  立足大中小学一体化视角,审视当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材发现,由于学段间壁垒影响,导致各学段教材改革不能同步推进,因此衍生出内容重复、衔接不畅、内容倒挂等问题。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予以突破与改善。一方面,统筹推进教材一体化建设,以国家教材委员会为主导,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设立专项教材编审委员会,通过设立一体化组织管理机构,对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教材审查等工作进行统一规范与管理,以此从根本上保障教材内容一体化。另一方面,加强对教材内容一体化建设的教研,具体指的是阶段性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材内容一体化建设的经验、应用效果进行总结、反思与深入研究,通过不断总结、研究与改进,提升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与权威性。

  作者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院长,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研究”(22VSZ09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