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戏台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王保银(辉县市)
记忆中老家的土戏台是一直移动的,今年在村南,明年在村东,后年呢,又移到了村北。实际可以这么说,老家的土戏台是不存在的。过年剧团要来唱大戏了,大队才临时组织劳力去搭戏台。在村边选片空地,积土成台,约三尺高,长方形状。一根根立柱竖起来,长长的横杆搭上来,厚重的帆布扯上来,彩色的幕布挂起来,土台子就一下子生动起来。可这只是昙花一现,大戏三五天一唱完,曲终人散,戏台连夜被拆,仿佛只是一夜或半日间,土台就被夷为平地。
儿时的记忆中,老家的戏台就一直是这个样子。再后来,村里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几乎村村有剧团,我村当然也不例外。农忙不误生产,农闲时节,一般是在冬季,就把业余班子拉起来,编排演练,为即将到来的春节作准备。这样一来,村里就有了固定的土戏台,先是在村中心街南边的老大队院,后又到路北边的新大队院。虽然不再移动,但依然是露天的土台子,依然是落寞沉寂的样子。但一到过年,戏台又魔幻般变换了样子,大幕一拉,锣鼓一敲,丝弦一响,演员登场,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被缓缓叙述,台上的人、景、物有了灵魂,台下的人也一下子有了精气神。
再后来,老一代戏迷们也躁动了起来,水袖漫舞,莲步生花,唱念做打,尽显才华。可心不老人老了,腿脚不灵便了,嗓门也喑哑了,有时又突然忘了台词,在铿锵的锣鼓和丝丝悠扬的板胡紧催慢赶间,变得手足无措,脖赤脸红,只能在一片哄笑声中逃离舞台。
但即这样,老家的戏台从不曾冷落,大戏依旧按部就班地唱,登台的人一个也不落,台下依然有人在瞧。他们都知道,唱的水平和专业剧团没法比。不光是这个,还有服装、道具、锣鼓以及音响、灯光等,啥都和人家没法比,但他们都不气馁,也不怕人笑话。他们就是想唱,观众们笑话归笑话,也没人褒贬指责,更不会轰台子,最多是哄闹一番了事。
他们只是在年下图个乐,唱得好是乐,唱得不好也是乐;唱对了乐,唱错了也乐;词对上了乐,对不上也乐;武戏的招式出彩了乐,弄错打乱了也乐;一溜筋斗翻起来乐,一不留神翻下台弄个人仰马翻,简直要乐翻天,笑闹声一大片。
不管怎么说,就是一个乐,只是乐与乐有所不同,前者是乐得笑,后者呢,是笑得乐,而不管是乐笑还是笑乐,老家人不图啥,一个乐字就够了。
土戏台再度冷落,是土地下放不久的事。集体一解散,村上的业余宣传队也解散了。大队改叫村委会,村委会成立了十月会,除了五天集会,会请外地或是县上的剧团前来助兴,热闹几天,平日里戏台再没有当年的场景再现了。他们都各忙各家的地,各忙着挣钱养家过日子,总有做不完的事,仿佛一刻也闲不下来,完全没有了当年的闲情逸致,也没有了当年的红火热闹劲儿。
戏台上再次兴起那股热闹劲儿,是近几年实施乡村振兴的事。舞台上的文艺节目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有戏曲、歌舞、少儿节目、快板、情景剧等,有文化部门配置的乐器、道具、音响,还有爱好者自己购置的设备,随时随地能表演,自娱自乐。还有文化下乡活动,看大戏也不再奢侈。更有文艺爱好者拍了视频,发抖音、转朋友圈、开直播,不但展示了才艺,还拓宽了农副产品的销路,宣传了美丽的家乡,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