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得葫芦启心智 不管身外名利事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刘宗续 谷云波(新乡市)

  若在当下,以先生之童话、寓言、科普故事,假借抖音、微信、小红书诸平台,必成网络大咖;若如当下,仅以先生入小学教材《我要的是葫芦》之经典,定若“流量作家”;若是当下,以先生寓言四则处女作载于《儿童时代》,700余篇作品登录全国200多家纸媒,定被少年捧为“男神”。然,先生默隐于市,无闻于世。先生者——新乡本土作家、报业资深编辑高来沸也。

  然,天道酬勤,高来沸先生倾其毕生心血,以苦难为柴生火,支起时光之锅,煮沸青春作文;以勤作梯,以动植物切入,笔蘸星辰之光,思如大海之阔,探宇宙之无穷;以热爱为师,修养于文学,智种“宝葫芦”。或以寓言、科学故事启智于读者;或以杂文之犀利,剑指时弊;或以阅万卷书之功力,授道扶新人步入文学殿堂。先生担编辑之使命,以《新乡日报》副刊平台,结全国多家报刊同行之友,百花争艳于文坛......

  高来沸,1937年2月出生于河南滑县乡村农民之家,少年时,寄居姥姥家,后随家人避难于开封,转而返故园。然先生幼时,姥姥以神话、豫北乡土故事启其心灵,爷爷以“唯有读书高”励其心志。跟随爷爷逃饥荒、躲战难,苦难赋其生命以光、以热,点亮其做“文化人”之梦想。儿时入私塾,爷爷携家人躲避战难时,窘境不堪,亦千方百计送其入开封四小旁听借读。新中国成立后,回故乡滑县乡村,小学六年毕业,以佳绩入滑县初师、升濮阳师范,其求学之路谓之艰难曲折。

  或许童年得“姥姥故事”之滋养,或许爷爷送其《小学生作文选》得以开眼界,亦因老师对其作文之赞许,启其目光洞察世事之敏锐,开其思想对生活之顿悟,赋其文笔对世情之思考。少年时代他以作文写天真烂漫,记亲情生活之温暖,述家禽与人之相处而感,现其纯净、晶莹之心性。入师范,先生泡图书馆、专心作文,开卷有益,笔耕不辍,固其写作之基,其作文频见诸报刊。“忽如一夜春风来”,瞬间成为师友中之名人,师长期许为“未来作家之星”。笔触星辰大海 甘为人梯铸师魂

  1957年夏,高来沸任教于新乡市郊小学至1983年,26年光阴,于历史长河乃弹指一挥间。然,期间因其发表于《解放日报》之《高傲的牛》,及后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之《我要的是葫芦》等数篇寓言,被“误读”“扣帽子”——定其文为“大毒草”。先生面对各级审查,亦无所畏惧,坚守文学之初心。此乃千百年中国文人之风骨,令人心生敬佩。

  高来沸从教26年,担教书育人之使命,自新乡市原郊区西牧村小学、前河头小学、后辛庄小学等,任教学校在变、岗位在变,然先生甘为人梯之精神不变,尊教重德之道不变,从普通教师至全市优秀教师,从五尺讲台至区、市、省领奖台,荣誉甚多,堪为楷模。众多学子受先生之教诲,得其文之精神滋养,受其德之感染熏陶。

  26年间,守教有道,业余伏案创作,激情不减。尤其被审查、批斗、停教时,先生以读书作文,作自我“疗伤”之良药,为励我斗志之良方。以先贤苦难中奋发作为之典,自我解压。诚如高来沸自传《一个压不扁的梦》引《太史公自序》所云:文王被囚羑里,作《周易》;孔子厄陈,作《春秋》;屈原放逐,作《离骚》......故先生为文持之以恒。付出终有回报,其作频登《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栏目、《中国儿童》《儿童时代》《少年文艺》《向阳花》等百余家媒体,作品入选《孙敬修儿童故事集》《当代中国寓言大系》《中国佳作寓言选》《百家寓言选》等书。1980年6月1日,先生之科学童话《小牛和小鸡》荣获“河南省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张树德为其颁奖、授牌。1982年,高来沸被评为“河南省少年儿童先进工作者”。

忽如一夜春风来 采撷春光润心扉

  苦难乃人生之财富,与先生如影相随。高来沸历经苦难,故有收获。一摞摞自己作品之剪报,一本本各级之荣誉证书,足以抚慰先生半生风尘。然,先生日常依旧图书馆、学校和家三点一线轨迹不变,读书、教书、写作如其一日三餐。其创作成果,令文坛震惊,令业内同道刮目。1982年春,时任《新乡晚报》副刊部主任、著名诗人李洪程,因睹高来沸于彼时文坛之佳绩,亲笔致信,向其抛橄榄枝,并向报社党委举荐,调高来沸至副刊部工作。

  近30年间,高来沸以《新乡日报》推广新乡作者、广交全国党报党刊副刊编辑作者之思路,携文结八方友,以版载九州风。先生任职期间,多次约请樊发稼、马达、黄瑞云、张继楼等名家为《新乡晚报》撰稿,为报纸增光添彩;其创办“红楼系列”“小小说”“新苗”等专栏,颇受读者好评;为全国各地作者编发稿件万余篇次,亦将新乡本土作者文稿推至全国各级报刊近2000余人次。

  先生始于儿童文学之道,潜心耕耘,孕育少年之笔锋,涵养才华之薰。其志于激发青少年创作之兴,启迪幼苗文学之心也。1988年,他于新乡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设少年儿童写作班,各方少年报名如潮。在其引领下,于1993年筹建新乡市儿童文学研究会,担任会长,同年举办“希望杯”有奖征文,以中小学教师为学术团体,以“服务儿童,助力教学,繁荣创作,培养作者”为宗旨。盖其成立至研究会之10年,编纂《希望杯》征文《作文选萃》5册,辑括全市优秀作品500余篇,为中小学生作文范本,犹若500余春花,芳华荡漾中小学生心田。

  善写善编者,为编辑立身之本也。然铸师魂谓之曰:文学之不朽,须备其后继之人。故,高来沸以育文学之青年为志,编《新乡晚报》《希望》期刊,兼顾业余之时光,自编教材,开办新乡市青年作家函授学习班、讲习班,为青年之良文者指引,支持新人之作上报刊、登文坛,受益之文学青年2000余人。可谓“桃李一树秀,劲风千里春”。

宁在直中谋 不向曲中求

  高来沸先生以文修得启智少年之“宝葫芦”。葫芦者,国人寓其“福禄”也。其曲线优美丝滑,或好者把玩,或入丹青水墨,如诗如画。然,先生为文处世胸怀坦荡,刚直不阿,可谓“宁在直中谋,不向曲中求”。

  高来沸创作硕果累累,仅先生之科学寓言集《牵着冰山的牛鼻子走》、寓言集《我要的是葫芦》、儿童智慧故事《寻找智慧金钥匙》、杂文集《敢遣春温上笔端》计百万字余。仅智慧故事取中外160位名人成长故事为例,可感先生“胸有万卷、落笔有神”,印证古人云“为文者,功于文之外”,故携稿慕名求其指点者络绎不绝。

种得葫芦启心智 不管身外名利事

  不追求名利之人,只取作文之乐,无患无忧。高来沸先生之文道,可谓纯净纯粹。

  迨至上世纪70年代末,先生之寓言《我要的是葫芦》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迄今已40余载,同步有盲文和藏文、蒙文、壮文等10余种20余版本,不一而足。新时期约9.57亿名中国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然先生不知其文入教材,署名亦非其本人。

  2022年,先生健康状况日益下降,为慰先生之心,有朋友向其提出:“是否向人民教育出版社说明,应为其入编语文课作品更正作者姓名。”先生淡笑曰:“只要人民教育出版社以《我要的是葫芦》适用于少年,录入教材启其智慧,足矣!署名者谁,不妨。”然而随着教材研究之步步深入,人教版语文教材编写组发现,《我要的是葫芦》早在1959年就以《种葫芦的人》为题,刊载于《少年文艺》第4期,署名为高来沸。持严谨、务实、求真之科学态度,2022年11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与先生签订《我要的是葫芦》版权合同,经教育部审定,2023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作者正式更名为高来沸。

  时光匆匆,岁月无常。撰此文时,高来沸先生已故一周年。替先生欣慰之事莫过于:斯人虽逝,其文犹存,且为教材启发少年儿童。光阴荏苒,先生为文多艰辛,为师留清名,实为业界之典范。吾等才疏学浅,怀念高来沸先生,非此拙文所能尽述。然,先生生于牧野,长于牧野,号于牧野。

  故念高来沸先生高德文风者曰:“寓言之美不胜收,手持‘葫芦’启智慧;杂文如剑指时弊,出彩中原高来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