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高楼”村名的由来(上)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在获嘉县徐营一带有一溜村子都叫吴巷。明朝时期,这里还有一个村子叫崔巷。崔巷村崔员外有一个女儿叫崔金定,长得婀娜多姿、眉清目秀,是个人见人赞的好姑娘。这姑娘长大后远嫁给了南直隶青浦县一个叫李彤的公子,还生了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小儿郎。这一年,李彤带着崔金定去参加一个老同学聚会,不想貌美的崔金定被他的老同学张秉寅瞄上了。

  张秉寅瞄准崔金定后,先是不动声色,过了几天,特意摆了一桌酒席邀请李彤赴宴会文。李彤憨厚,只道是老同学盛情厚意,便特意将几篇文章拢入袍袖前去赴会。哪知张秉寅全不提吟诗作文那一茬,山南海北胡吹了一通之后,即令摆上酒菜开席。李彤不胜酒力,几杯下肚,已是天旋地转起来。这时张秉寅又拿出一个瓶子,说是皇上赐予老爹爹的御酒,让家丁扳着李彤的脖子又强灌了几大盅,然后让家丁套了车子把李彤送回家中。列位,你道这张秉寅的酒真是御酒吗?非也,他叫李彤喝的是剧毒“丹顶红”。李彤到家后,哕了几次后就七窍流血而死。

  好端端的日子,一下子塌了天,一家人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李家人一纸大状将张秉寅告上了府衙。知府黄成玉见有人状告张秉寅,立即派人给张秉寅通风报信,让张家也递了诉状,反诬李彤行为不端,损害了张家的声誉,变被告成了原告,然后知府升堂断案。

  知府咋这样偏袒张秉寅?原来张秉寅是一个整日里架鹰遛狗、打架斗殴、欺男霸女、寻花问柳的纨绔子弟。难道就没有人敢治他吗?没人敢!因为他的老爹是当朝吏部尚书,权倾朝野,他是屁股底下坐火柱——根儿硬。

  黄成玉就是靠溜须拍马张府当的官,如今一闻张家的官司,认为报效张家的时机到了。他不但让李员外输了官司,还按张秉寅的意思,当堂做媒把崔金定判给了张秉寅为妾。

  在赃官的力挺下,张秉寅带着花轿来李府抢人。崔金定在被抢上轿时,抱着必死的决心交代:“咱家以后无论何人何时发达了,一定要为我修造一座高楼。我的灵魂要站在高楼之上,看我家天大奇冤的昭雪,看仇人覆灭的下场,看子孙的发达。”然后她怀揣剪子上轿,欲刺死张秉寅后自杀,以保全节。结果行刺未成,崔氏女死于非命。

  这事后来文人把张秉寅改成了张炳仁,写成了戏剧《三上轿》,并在中原一带广泛上演。

  以上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事情,笔者下面着重讲讲以后发生的事情。

  张秉寅遭崔金定刺杀未死后,更加恼羞成怒,在黄成玉的怂恿下,率恶徒打死了李彤的父母,并烧了李彤的家。忠心的丫鬟在恶徒忙于打砸之时,抱着李家的婴儿藏到了本村一个亲戚家。第二天,当张秉寅回过神来想起李家还有一个婴儿时,为了斩草除根,他们四处打探搜索,终于逮住了丫鬟。那时由于医疗条件极差,婴儿的死亡率很高。机智的丫鬟谎称孩子在打砸时惊恐而死,已被她扔在荒郊野外的乱葬岗上,并领着张秉寅到乱葬岗上,指认了一个被狗吃了半截的孩童尸体,算是糊弄了过去。

  稍待平静之后,忠心的丫鬟辗转千里,把婴儿送到了获嘉崔巷他姥姥家,并向二老告知了李家的悲惨遭遇和崔金定的嘱托。崔员外闻知女儿家的噩耗后,悲痛欲绝,但一个平常的庄户人家怎惹得起吏部尚书?于是只得忍气吞声,强咽下这一苦果。崔员外把孩子改姓为崔,取名崔璜,以后一门心思抚养起了这个孤儿。本希望孩儿长大之后,再告知他的身世与他家族的深仇大恨,但由于女儿惨死,二老心力交瘁,不几年便双双辞世。崔员外的儿媳虽不明底细,但很讲道义,毅然接过抚养孤儿的重任,让他吃饱穿暖,供他读书,把他抚养成人。

  光阴荏苒,转眼20年过去了,崔璜已出落成了一个潇洒英俊的儒雅少年。他在16岁时考取得县里第一名廪生,19岁时又经过乡试考取了举人。随后,他又和同榜举人赴京赶考,经过复杂的殿试,皇帝御笔钦点为头名状元。

  按照惯例新状元及第,都要在太庙立旗杆,可崔状元及第后,三立旗杆都没立得起来。立不起旗杆,意味着阴鸷来路不正,但一时又查不出瑕疵,既不能撤销状元,又不好授予官职,这样崔璜就成了一个只有状元空衔、没有实授官职的闲官。

  万般无奈之下,崔状元只得回到崔巷老家赋闲,虽没有实授官职,但这毕竟是获嘉亘古未有过的头名状元,乡里的达官显贵、头面人物熙熙攘攘往来不绝,经济上也给予接济。只是这立不起杆一事,着实让人心焦。他向母亲打问情由,舅妈坦陈自己是个养母,由于大姑子出嫁前她还没有来到崔家,只知道大姑子嫁到了南方很远的一个地方,她也没有去过。只闻说他很小的时候家里遭了灾祸,母亲希望他发达之后修一座高楼,以了却她的遗憾,至于其他细节舅妈也不知其详。⑦ (王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