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要走融合开放创新之路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原晶晶

  今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中强调,希望东北大学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创新创业能力成为新时代高质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融入新文科建设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创新创业教育与新文科建设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以及运行上的融通性决定了必须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文科教育教学之中,构建设计科学、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要走融合之路

  相较于传统文科,新文科旨在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途径,促进多个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赋能文科更新与升级。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指出,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需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2]。新文科建设为文科类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创新创业教育也成为新文科新时代属性实现的重要途径。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载体,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首先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走“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之路。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专创融合”指的是要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3]。因此,在“专创融合”的关系中,专业教育是主导,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并推动专业教育紧跟学科前沿和产业发展。就课程建设而言,“专创融合”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传授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为此,需要从课程理念、内容、形式等维度进行融合与重构。在课程理念上,要厘清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在“双创”教育概念中,将“双创”等同于“创办企业”教育是一个根本性的谬误。就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而言,创新教育以思维培养为导向,创业教育以实践培养为导向。“创办企业”教育可以视为狭义的创业教育,而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开创性精神,是一种素质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在不断累积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养成非故步自封、非因循守旧、非墨守成规的情商,具备理论创造创意能力、科技创造创意能力、产品创造创意能力、制度创造创意能力、管理创造创意能力、文化创造创意能力,还应培养学生具备充分乃至穷尽地利用、挖掘现有资源与条件,勇于实践、积极实践、科学实践的勇气、方法和艺术。因此,创业是基于创新精神的创意勃发,创新是创业核心竞争力的源头。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教育的重要优势就在于激发创意、塑造创新。在课程内容上,既要设置一套具有普适性的通识型课程,也要针对文科专业的不同专业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设置具有针对性的嵌入型课程。在课程形式上,利用实践类课程整合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以实验实训平台为基础,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项目研究;以大学生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契机,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创业模拟等多元化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实践教学平台。

  二、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要走开放之路

  作为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一定时期内应当是稳定的,具有相对封闭性。然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课程建设需要跟随时代动向,对接社会需求,体现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发展性,这样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表现出极强的生机与活力。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开放性首先体现在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上。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新时代背景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对接时代要求,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4]。时代课题、社会需求以及为此采取的新技术手段,都要体现在新文科建设的课程内容上,这就是新文科专业的创新。而这种创新又可以转化为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成为创业的基础。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主体也应该是开放的。在高校主导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中,高校是课程供给、实施的主体,但新文科建设的使命要求学校知识链有效延伸至社会生产领域,这样创新创业教育才能获得充分的教育资源和实施空间。因此,在课程建设上,高校应该充分对接政府与社会,以课程顾问、课程咨询委员会的形式将社会领域的组织或者个人引入课程建设过程,实现校内外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需求对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覆盖的群体也应该是开放的。按照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目标,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覆盖的群体应不仅局限于在校大学生,还应该包括处于初创阶段的毕业生和其他社会群体。为处于初创阶段的毕业生和其他社会群体提供创新创业继续教育援助,帮助其顺利渡过初创期,是高等院校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三、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要走创新之路

  自2015年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国家战略扎实推进以来,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扩大学生就业并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路径。目前,文科类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麦克斯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法学等曾经热门专业连续几年就业爆冷,地矿、交通等工科专业的就业率与薪资水平连年增长;专业对口率最高的是医学类与土木类,专业对口率最低的是法律类[5]。由此可见,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建设符合文科学生需要、能够发挥文科学生专业特长的创新创业课程极为迫切,需要从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运行支撑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创新。文科生创新创业初始项目集中于服务创新、模式创新类,创意要素居多,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实现依赖于科学产权化设计、适合市场切入点的选择和设计、创新利益有效法律保护三个关键环节。因此,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应着眼于意识养成、知识内化、素养形成层次递进目标,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跨学科继续教育课程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市场研判、产权保护能力。在意识养成中,课程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思辨水平和思维分析能力以涵养创新意识;在知识内化中,课程重点在于增强大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在素养形成中,课程需要充分体现“全人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素养。为保障层级式课程体系顺利实施,还需建立相对应的课程支撑条件,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运用多元复合教学方法,建立灵活学分认定与转换机制,创设多体系课程评价标准,实现课程教学体系与课外支撑体系在培养目标、育人理念、路径平台等方面同轴相向、协同共进,内聚耦合。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文科人才培养的重点领域。构建系统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集群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与技能,降低学生的创业风险,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其就业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在“专创融合”的基础上与时代相呼应,构建课程教学与课外保障相互支撑的运行模式。文科类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探索个人发展新路径。

  (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河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项目号:2021JGLX044)阶段性研究成果。

  [1]新华社.习近平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强调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EB/OL].http://www.news.cn/politics/

leaders/2023-09/16/c_1129866699.htm,2023-09-16.

  [2]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新文科建设宣言[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2020-11-03.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2015-05-13.

  [4]刘志新,庄岩,刘洋.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聚焦工科优势高校文管类专业[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5):20-27.

  [5]麦克斯研究院.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