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湾贾湖映中华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杜毅文(新乡市)

  癸卯年盛夏的一天,我们驱车来到了思慕已久的贾湖遗址。它东靠北舞渡镇,向西依偎着一湾荡漾的贾湖水,北面是沙河,南面是铺排天际的水稻田。炎夏的太阳毫无顾忌地炙烤在道路、稻田和波光粼粼的贾湖上,但微澜的湖水却毫不介意,却以包容的历史胸怀照射出熠熠生辉的贾湖文化。我不禁心生一联:“沙河岸柳绦吐绿迎远客,贾湖畔稻禾轻笑接宾朋。”

  沿路前行,造型奇特的贾湖遗址博物馆兀然出现在眼前,像是9000年前的贾湖水凝聚成一个超大水滴,从史前穿越时空直接落到了万年文化层里,激荡出一个个小水滴,这些水滴就是“礼乐之源——贾湖文化主题陈列”中心展区和“贾湖探秘”

“贾湖聚落”

“农耕稻作”

“技艺匠心”等专题展区。这些不同主题的展区通过聚落——聚群——聚合的概念,形象地表现了贾湖遗址的形制特点。

  进入展馆,贾湖先民头顶祭品、跪拜在地、祈求护佑的祭祀活动塑像和耕作、畜牧、渔猎、手工场景的三维图片、模拟视频,一下子把我拉回到9000年前。出土的文物标本更让我惊叹不已:有制作精美的鼎、罐、壶、三足钵等陶器,有简单实用的斧、铲、镰、砧、锛、凿等生产工具,有精工磨制的镖、镞、针、锥、匕、环等骨器,还有华美的萤石串饰、绿松石坠饰等饰品,以及数千粒碳化稻米、人工栽培大豆、菱角、莲藕、葡萄、栎果等食物,另有丹顶鹤、天鹅、龟、鳖、鲤鱼、扬子鳄、蚌类等动物的遗骸,而还原的麋鹿、猫豹、獐、紫貂、环颈稚等上古动物的标本栩栩如生......

  这说明当时的豫中平原气候温润潮湿、雨水丰沛、河湖众多,而牛、猪、狗等动物的遗骸则标志着贾湖先民早已在用饲养驯化牲畜的方式来为自己提供肉食或者捕猎伙伴了。

  就在我对贾湖先民的聪明智慧赞叹不已时,展馆中央的玻璃柜中,两根8000年前的骨笛深深吸引了我。它们造型古朴、色泽泛黄,像两个破旧的木管,用其貌不扬来比喻恰如其分,但在灯光的照射下却闪耀着骄傲的光辉。这就是贾湖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贾湖骨笛。仔细端详,发现它有7个音孔,这说明这两根笛子可以奏出七个音阶的音乐,而此时展厅音箱中播放的正是当代人用它演奏的流行音乐。

  这两根骨笛让我疑惑,更让我称奇,远远超过了我对乐器的认知范围。要知道,我国已经发现的距今5000年前的古遗址当中的乐器顶多有5音律,即使是距今2400多年的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单个编钟只是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联合在一起才能演奏七声音阶。而作为单个乐器的贾湖骨笛却能演奏七声音阶的音乐,神不神奇?更神奇的是它的音列竟然达到了当今国际标准钢琴的中央C调,其神奇的音准让我这个8000年后的现代人也叹为观止。

  据说,当初发现贾湖骨笛的消息传出后,许多外国专家认为它不可能有8000年的历史,一定是后代伪造的。后来,我们用最权威的“碳—14元素年代测定法”进行科学分析,测量出这根骨笛的年代在8000年以上。这一下,让那些质疑的外国专家信服了。

  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有关贾湖骨笛的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古物》上,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就展示了贾湖骨笛。可以说,贾湖骨笛的发现是音乐考古史上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初步显现中原地区古代音乐文明的曙光,并推翻了"中国笛子是由西方外来”的学说。

  就在我沉浸在“笛声悠悠越八千,七孔神韵奏渺绵”的意境中时,我忽然意识到,构建一个文化体系仅仅靠骨笛是独木难支的,它必须得有“四梁八柱”的支撑才能巍然屹立。作为整个淮河流域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贾湖遗址大大超出了大家的期望:“最早的人工栽培大豆起源地”“最早的养殖鱼类起源地”“最早的绿松石装饰物”“最早的鼎形器”就是贾湖文化的“四梁”;“最早的家畜驯养地之一”“最早的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的手工纺织物起源地之一”“最早的酿酒起源地之一”“最早的原始宗教卜筮起源地之一”“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契刻符号”等世界之最就是贾湖文化的“八柱”。

  如果说“四梁八柱”主要是体现了贾湖文化当时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的话,那么贾湖先民精神世界的构筑才是这座文化大厦的蓝砖、彩瓦和红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韩建业教授认为:“贾湖在那时天圆地方的世界观形成了,出现了与历法相关的规和矩,有占卜用的龟甲、石子、符号,已经开始敬天法祖、向天卜问。”

  精神世界构建的另一个标志是古人的墓葬文化。于是,我们告别博物馆,来到贾湖遗址最早的文物发掘现场。房址、灰坑、窑址都注意察看,我更关注贾湖的墓葬文化。当讲解员说贾湖的墓葬也有8000多年时,我抱着存疑的态度下到坑边,仔细实查了这些墓葬,的确属于竖穴土坑墓,而且墓葬排列整齐有序,甚至绵延几代。由此可见,贾湖先民已经形成了稳固的亲情伦理关系和祖先崇拜习俗为标志的历史观。

  成熟的世界观、伦理观和历史观,这说明8000多年前的贾湖先民不但具有了较高的生产力水平,而且已经具有稳定的精神追求。

  英国诗人约翰·唐恩说:“谁也不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中华文化正是如此。我国版图内具有多个地理单元,不同的环境孕育了不同文化,呈现出多元起源、丰富多彩的样态,而贾湖文化就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从1983年开始,文物部门先后对贾湖遗址进行了8次发掘,在仅仅3000平方米的揭露面积内,竟然清理出房址62座、陶窑12座、灰坑470座、墓葬541座、骨笛40多支,出文物及标本近6000件,碳化稻米数千粒。如果以单位面积来计算出土文物数量的话,贾湖文化遗址恐怕会在我国众多文化遗址中位列三甲。因此,贾湖遗址先后被评为20世纪全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和中国考古百年百大发现之一。

  “两河沙澧融淮水,一湾贾湖映中华”。弯月般的贾湖,面积只有几万平方米,但贾湖文化所代表的淮河文化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北方草原的诸多文化群在涓涓的历史细流中碰撞、汇聚、共生,最终融合成一条声势浩大、绵延流长、开放包容的华夏文明大河。在这条大河的滚滚波涛中,贾湖文化所折射出的文化光芒必然使近万年的中华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