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豆子的甜美梦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图为巴彦淖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巴彦淖尔日报社社长孟长云正在为采访团成员讲解苦豆子。

  李辉摄

李辉(新乡市)

  来到遥远的巴彦淖尔,我第一次见到苦豆子。

  时值8月,苦豆子花期已过,但个别枝头仍残留三三两两被风干的蝶形小花。灰灰的叶子带些毛茸茸的质感,青黑色的荚果串珠状,仿佛遇到一阵儿罡风,荚果随时就会炸裂开来。凝视苦豆子,我的眼前闪现出这样一幅画面:着篮子的妞妞,衣裳一点儿汇也不光鲜,见到陌生人神情甚至有些羞涩,但眼睛里透出清澈的光。

  这几棵苦豆子生存的地方,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它们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这几棵苦豆子无所顾忌地长在林场的路上,担心受到路人伤害,新华林场用几方栅栏分别将其围住,如同长者宽厚的大手呵护儿童般,让我不由得心生温暖。苦豆子是耐盐碱、耐旱、能固沙的植物,它在哪里开花结果,就证明哪里的生态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窥斑见豹,巴彦淖尔人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在祖国北疆泼染出这般美丽的长卷,倾注着一方儿女最深沉的爱。

  今年6月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情况。仅过两个月,我和报社总编辑张哲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从黄河下游出发,千里跋涉,溯流黄河顶端,参加由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主办、巴彦淖尔日报社承办的“相约黄河至北讲好黄河故事”采风活动。放眼这个成立于1960年的林场,杨树伟岸,高达数十米,面对燥热的风,展示出绿色卫士桀骜不驯的姿态;紫穗槐枝叶繁茂,沉稳厚重,如同乡土中伫立凝望的母亲,背负岁月疾苦,砥砺各种灾难;还有表皮粗硬的红柳、卑微向上的沙蒿,都是耐寒、耐旱、耐湿、耐盐碱的植物,它们用改变命运的坚强意志,在北疆大地谱写出一曲绿色的壮歌,其花、其果、其叶、其干,不正是这里的人民不服输、不退缩、不屈服的精神象征吗?

  一个不服输、不退缩、不屈服的民族,必须有众多大树千年不倒的年轮,为蓊郁的历史增添绿色的章节,而不是野蛮的砍伐和掳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亚屠夫”阿古柏依仗列强势力,悍然出兵,占据了新疆大部分土地。年近古稀的左宗棠挥师西征、抬棺进疆,表达出以死报国、马革裹尸的决心。他在新疆绝不让百姓生灵涂炭,而是留下许多兴修水利、整修道路、植桑种柳的遗迹。十几年前到新疆哈密采访,我独自走进哈密的东西河坝,这里依然存活着200多棵枝拂云霄的“左公柳”。哈密百姓有句俗语:

语。”足见这里的人们敬仰左公,已远超生命的范畴,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当地管理部门对这些古树全部进行了档案登记、挂牌保护,左公柳的根也早已深深地扎进历史的记忆里,印证着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林海涨潮,助推时代交响乐章更加雄浑而充满张力;不拒浅绿,再弱小的生灵也拥有尊严,就像罗大佑演唱的歌《野百合也有春天》。这些年来,无论走到哪里,我对任何一种植物都充满敬畏,遇到千年古木,总把它们当成祖辈反复摩挲,拥抱和亲近;遇到枝叶鲜艳的小树苗,也习惯性将其视为小妹妹爱怜地欣赏。阅读梁衡先生跋山涉水寻访人文古树后写就的散文集《树梢上的中国》,我对作者记录中国大地上古树的历史兴衰,传达倡导绿色文明的人文思索同样心生敬仰,去年6月28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举办《宣传保护自然朗诵名家作品》活动时,我特意选了书中散文《这里有一座古树养老院》,和会员们站在牧野广场一棵树冠硕大的乌桕树下,通过共同朗读,传达一种倡导绿色文明的深刻人文思考,抒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情感。

  在临河新华林场看到这几棵苦豆子,我联想最多的还是它们长大后的青春。林场工人长年累月扎根在艰苦的环境里,苦中作乐,绿化大地,其实不正是苦豆子的精神化身吗?今年78岁高龄的老党员贾克明,15岁来到林场,成为首批植树工人,当时林场黄沙肆虐,寸草不生,工人搭帐篷住宿,集体起伙,只够吃个半饱。贾克明1966年娶妻成家的婚房就是一间集体宿舍,可谓家徒四壁,人起炕光。林场工人的辛苦,不仅是工资待遇低,还表现为长年累月艰苦劳作且默默无闻。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新华林场时说“造林工作很辛苦”,可谓体察民情的中肯之言。像贾克明一样的林场工人还有很多,他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艰苦创业、不计名利,奉献青春、牺牲个人。几十年来,“林二代”甚至“林三代”大力发扬愚公精神,生命不息,种树不止,到上世纪末,临河新华农场共完成植树5万多亩,他们多像根扎得很深的苦豆子啊,虽然远离喧嚣繁华,内心却涌动着改变大地命运的澎湃激情,不死的信念,就是让大漠披绿、长河日新,让岁月亲身感受巴彦淖尔的沧桑巨变!

  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除了治沙育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5万余巴彦淖尔人发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开凿河渠6.4万公里,书写了一部厚重的人民治黄史诗。沿着总书记考察的足迹开展采访,我们乘坐游船穿行于水天一色的乌梁素海,但见湛蓝的天空与湖水互为镜像,水鸟飞翔的倒影更添几分动感。巴彦淖尔晚报社副总编辑吕园说,这颗塞外明珠总面积293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也是地球上同一纬度最大的淡水湖。除了乌梁素海,巴彦淖尔还镶嵌着300多个大大小小的湖泊,它们分明就像美丽姑娘清澈明亮的眼睛,见证巴彦淖尔人守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方纯净的勤劳苦干和奋斗姿态。

  我们走进乌拉特前旗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一垄垄火红的辣椒掩映在秋葵浓密的枝叶间,乌拉特前旗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俊介绍,这种辣椒吃着一点儿不辣,它的品种是“中国红”,可以用来提取里面的色素,制作口红或者其他化妆品。园区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土壤资源,通过小麦套种辣椒复种油葵,一举三得,一季三熟,一地三“金”,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听到刘俊的介绍,山东菏泽市牡丹晚报社总编辑潘若松,一连摘了3个红辣椒和青辣椒,大口嚼起来,面对巴彦淖尔日报社新媒体记者的采访镜头,像是带货主播连连夸赞:“嗯,棒极了,一点儿也不辣,还有甜味呢。”平时见辣椒躲着走的我,经不住诱惑,也忍不住摘了一个大红的辣椒,果不其然。

  我们走进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植物梭梭树遍布沙丘,巴彦淖尔日报社记者给我介绍,梭梭树的树冠常年经受烈日的烘烤和狂风的撕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的根系很发达,最深者可达四五米以下。名贵中药苁蓉就寄生在梭梭的根部,开出红色的花如同求爱的样子,很漂亮。陕西商洛日报社总编辑南书堂是位诗人,他写了一首礼赞梭梭树的诗《沙漠里的爱情》:“......汉子般的梭梭身旁/总站有一个身影/那身影/姑娘一样开着好看的花朵/姑娘一样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苁蓉/两种植物/在沙里拥抱/在沙中牵手/仿佛唯有爱/彼此才能活下来/乌兰布和沙漠吓退过许多事物/却无法吓退它们/这爱情/放在我们中间/也称得上典范。”

  采访仍在路上,一路有着很多人与草、人与树、人与湖的故事,一个个看似平淡的故事,却构筑着巴彦淖尔人对这片大地的情感枢纽。为了筑牢祖国北疆的绿色长城,一代代巴彦淖尔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让贫瘠沙地变了模样,让旧时山河换了新颜。不需要浓墨重彩,我们只是一次行走,就足以勾勒出一幅河套灌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壮丽画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啊,连昔日看似普通的苦豆子,如今也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市场抢手的药材,摇身变成农民增收的“金豆子”。我们相信,勤劳苦干的巴彦淖尔人,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坚实迈进,这片美丽的土地,一定会翡翠玛瑙般闪耀出更加瑰丽惊艳的七彩之光,未来一定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