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恩师李振汉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50多年来,闲暇之余,时常想起我的中学老师李振汉。想起那苦难的日子,想起老师对我点点滴滴的关爱,心中总是充满无限感慨......
上世纪60年代初,十四五岁的我在温县赵堡乡赵堡村上初中,家住距学校3里多远的南孟封村。当时属于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村普遍很穷,我们家更穷。我兄弟5个,我是老大,父母在家靠种地生活,粮食收成除下缴公粮剩余很少,所以,常年是吃不饱穿不暖,每年都有一两个月缺粮断顿。记忆中小时候我从没穿过新衣服新鞋,多是穿别人不穿的旧衣裤,衣服总是补丁摞补丁,鞋也是前露脚指头,后露脚后跟......生活十分艰难。
我们家世代虽属农民,但祖辈对教育十分重视。我曾祖父是晚清秀才,所以我爷爷也省吃俭用让我父亲上了学。父亲写了一手好毛笔字。到我们这一代,虽然孩子多,父母仍是从牙缝里挤食、勒紧裤带供我们上学,父母决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大字不识的文盲。
父母在咬紧牙关养活我们、供我们上学。每天早上起来上学,都是母亲将烙好的黄面菜饼装在布兜里,这是我一天的干粮,但由于总是饿,往往在路上就把几个菜饼子——这一天的干粮吃完了。所以,我经常是每天都饿着肚子。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看到家里如此贫困,我就想替父母分担一些压力,想退学帮父母干些农活,减轻生活负担。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但不敢给父母说,我知道,要敢说不上学,父亲一定会打我的。我父亲常说一句话:饿死也不能把孩子送给别人,再穷也要供孩子上学!
情绪低落是会表现在脸上的。上课心不在焉,走路无精打采......细心的班主任李振汉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就找我谈心,了解情况。当知道我们家的困难情况及我想退学的想法后,他十分耐心地做我的思想工作。虽然近60年了,但当时的情景还依稀可见:
老师高高的个子,清瘦、健康、帅气、儒雅,二十四五岁的样子,非常年轻。对人总是面带笑容,和蔼可亲,给人一种亲切感。
那天晚自习后,李老师陪我走回了家,一路上给我讲了许多道理。大概内容就是,决不能放弃学习,家庭困难是一时的,而只有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努力考上学,才可能帮助自己的家庭,才能更好地孝敬自己的父母;只有多学知识才能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为国为家都得好好学习。大道理小道理都讲了。为了能使我有更深的感知,他第一次较详细地讲了他的家庭情况,以此激励我好好学习。
老师兄弟姐妹6人,他也是老大,家中贫困自不待言,但他通过刻苦努力学习,考上了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温县三中(在赵堡乡)做了语文老师。参加工作后他为家里帮了大忙,改变了家庭面貌,也为父母分了忧争了光。
一路慢慢走着说着,老师把我送到了村口才返回。谆谆教诲,苦口婆心,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使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受益终生。
此后,李老师对我关爱有加,他将他穿过的衣服送给我穿,还帮我免去了学杂费,给我精神和物质上尽可能多的帮助。
1966年11月,在郑州工作的我的大伯父因病不幸去世,按照当时政策规定,我接伯父的班从温县老家来到了郑州工作,那年我18岁。大概两三年后,听说老师从温县调到了新乡工作。
参加工作后,既要天天忙工作,又要照顾多病的伯母,上有老下有小,忙忙碌碌几十年。晚年后,妻又病,也要侍奉年迈的母亲。如今送走了百岁的母亲和患病的妻子后,才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短暂和不易。
风风雨雨半世纪,虽然也常想起老师,但繁琐的事务、疲惫的生活也未能使我静心去打听老师的情况。
几十年来,老师的品格精神一直在影响着我。在我参加工作后的几十年里,我也在努力照顾我的弟弟们,帮助我的父母减轻生活压力。恢复高考后,我的两个小弟都通过高考上学来到了郑州工作,也为家里争了光。如今,兄弟5家都在郑州生活,我们家的下一代7个子女也都取得了本科学历,其中3个是研究生。
老师的教诲也影响了我一生的工作,我从中学生到以后自学取得大学文凭;从一名普通工人,成为市级公司财务主管领导,一辈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年逾古稀,常常回首往事,突然又想起了我尊敬的李振汉老师,几十年未能联系,算年龄老师应该也80多岁了,现在居住在哪里什么情况呢?前不久,经多方打听,终于获得令人欣喜的消息:老师仍居住在新乡,身体尚好。当即我就和老师通了电话,老师竟然还记得我,我一时语塞哽噎,近60年未曾相见......
我很快又颇费周折地联系上了当年的几个同学,大家一致决定,近日一起到新乡去看望已是耄耋之年的班主任、好老师。
临行之前,我写下了这尘封的往事,以感谢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