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甯城”与“五福村”的由来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获嘉县志·大甯城》按:“获嘉前五福东地,有名为古坟坛者,遗迹依然,传为古大甯城村。”

  那么,这个大甯城村究竟建于何年,又是因何被命名为“大甯城”的呢?

  据传,周武王姬发孟津观兵之后,商纣王为提防姬发侵犯朝歌,就在甯邑(今获嘉县)设下外围防线,派军据守。姜子牙为了打开进军朝歌的通道,突破甯邑这道防线,就将邘叔(周武王之子,封邘国)的女儿邘菡嫁给了甯邑防线的北线首领大甯。这大甯本就对纣王心怀怨恨,在与西周结为姻亲后,自然在讨伐纣王的牧野之战中奋力向前,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当牧野之战接近尾声,大甯率兵在追拿纣将飞廉时,于黄河岸边不幸中箭身亡,遂被埋在了现今获嘉县的前五福村附近。为了彰显大甯的伐纣之功,姜子牙随后令人在此地建了一座土城,以大甯之名命名为“大甯城”。城中主要安排了大甯及一些有功于牧野之战的将士眷属,还有一些为这些人服务的奴隶。

  此城在东周时期遭到黄河水淹,其后逐渐损毁。后来,人们又在城基边修了一座庙,名叫“五夫庙”,内祀大甯的父亲太甯以及大甯、菒、神仓二爷和齐国的妫承将军。

  大甯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被重建。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获嘉县志·大甯城》引《环宇记》:“东魏大甯城。旧志:西郈阁城在修武县东南三十八里。”今查修武县东南三十八里(19公里)处,正好是今获嘉县的前五福村。据传,此城于唐代末年再次坍塌损毁。金时(公元1115年~1140年),汉化女真人徒单公履家族从辽海迁居到这个地方,得知大甯及大甯城一事后,遂对大甯本人产生敬意,就再次复修了城墙,沿袭旧名仍称此城为“大甯”。当时因受佛教影响,“五夫庙”被改名为“五佛庙”,内祀东方不动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和中央比卢遮那佛。

  再后来,由于地方民众信仰的原因,“五佛庙”又被改成了“五福神”,遂名为“五福庙”。而聚居此处的百姓以庙的方位名村:居于庙南的称“前五福村”,居于庙北的称“后五福村”。

  以上就是“大甯城”与“五福村”村名的来历。⑦

(王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