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新闻媒体特色文化传播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5年05月20日

缪姗姗

  新质生产力作为技术革命性突破与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产物,正深刻重塑新闻媒体特色文化传播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新质生产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关键颠覆性技术为驱动,构建“技术—内容—用户”三位一体的新型传播范式,推动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向智能交互、从同质化生产向个性化定制跃迁。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新闻媒体特色文化传播的理论逻辑

  从技术逻辑看,新质生产力以智能算法和生成式AI重构内容生产链条。这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化内容生产模式,不仅将新闻时效性提升至分钟级,更通过多模态数据整合能力,实现文字、图表、视频的智能合成。在文化传播领域,新质生产力催生出虚拟主播、AI主持人等新型传播主体,使非遗技艺、历史场景等文化内容突破物理限制,以沉浸式体验触达用户。

  从内容逻辑看,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传播从“标准化供给”转向“精准化匹配”。个性化推荐算法通过深度学习用户画像,实现文化内容与细分受众的精准对接,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系统可依据用户地域、年龄、兴趣标签,定向推送定制化融媒产品。这种智能分发机制使文化内容的到达率显著提升。

  从价值逻辑看,新质生产力构建起“文化—科技—产业”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新质生产力依托技术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融媒贯通,不仅显著扩大地方文化IP的传播半径,更带动文旅消费。新质生产力催生出“AI+非遗”等跨界业态,使传统文化IP的年轻用户占比显著提升。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新闻媒体特色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

  第一,数据驱动内容生产革新。新闻媒体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构建文化资源数据库,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历史典籍、非遗档案进行语义解构与标签化处理。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系统实时捕捉文化消费偏好,建立“用户画像—内容匹配—效果反馈”的智能闭环,使文化传播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决策。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则为文化数字资产建立溯源存证系统。

  第二,场景重构沉浸式传播矩阵。5G+XR技术构建虚实融合的文化体验场景,央视《三星堆奇幻之旅》通过AR技术让观众“走进”考古现场,实现历史场景的时空穿越。新闻媒体借助三维建模与实时渲染技术打造云端文化展厅,如新华网“红色云展厅”将革命文物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孪生体。多屏联动的传播策略通过短视频、互动H5、虚拟主播等形态,形成“短频快”与“深沉浸”互补的立体传播网络,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正是通过“电视频道+移动端+线下AR”的融合场景实现文化IP破圈。

  第三,价值激活文化生态构建。一是建立“PGC+UGC+AIGC”协同生产机制,鼓励用户参与文化内容的二次创作。“非遗合伙人”计划通过智能剪辑工具降低创作门槛,使地方文艺获得年轻化表达。文化IP的数字化开发形成产业链闭环,如故宫博物院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开发虚拟文创,延伸出数字展览、沉浸戏剧等衍生业态。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引入情感计算与传播熵值分析,量化文化认同度的提升效果,为传播策略优化提供科学依据。这种实践路径通过技术工具与传播逻辑的深度融合,既提升了文化传播的穿透力,又构建起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数字通路,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提供了实践范本。

  结语

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为新闻媒体特色文化传播提供了重大契机。本质上是文化生产力要素的质态跃迁:劳动者向“内容+科技”复合型人才转型,劳动资料向智能采编系统、媒资数据库升级,劳动对象向用户行为数据、文化基因库延伸。当智能技术突破工具属性成为传播主体,当文化资源突破时空限制形成数字资产,新闻媒体特色文化传播便实现了从“文化载体”到“价值枢纽”的战略升级。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