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农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对策建议

2025年05月20日

叶姝雯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与“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绿色转型成为企业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传统农业生产长期依赖化肥、农药的过量投入与粗放式管理模式,引发土壤退化、水体污染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截至2024年,127个国家承诺实现碳中和目标,倒逼企业重构生产范式。与此同时,第五次工业革命浪潮下,数字技术渗透率飞速增长,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正重塑产业价值链,形成“数字+绿色”双螺旋创新模式,为农业企业破解上述困局提供了全新路径。

  一、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绿色转型的机理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绿色转型的本质,是通过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重构农业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模式和产业链协作关系,最终实现“降耗—增效—减排”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其核心机理可归纳为以下三个维度。

  第一,精准化生产管理。数字技术通过物联网传感器、遥感监测等设备实时采集农田墒情、气象变化、作物长势等数据,结合AI算法构建精准决策模型,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这种精准化管控模式,将传统农业依赖经验的粗放式管理转变为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直接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浪费,缓解源头污染。

  第二,资源优化配置。数字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土地、农机、能源等生产要素的时空配置,推动农业生产从线性消耗向循环利用转型。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甘肃农垦黑土洼农场通过GPS定位技术建立数字化农田档案,精准划分种植区域。此外,区块链技术支持的秸秆资源化平台,可形成“种植—加工—废弃物再利用”的闭合循环体系。

  第三,全链条协同赋能。数字技术通过打通“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数据壁垒,构建绿色协同的产业生态。在生产端,工业互联网平台可实时监测加工设备能耗;在流通端,区块链溯源系统实现农产品碳足迹全程追踪。这种全链条协同机制,既通过数据共享降低产业链重复能耗,又通过市场激励机制强化绿色转型内生动力。

  二、国内外数字技术赋能农业企业绿色转型经验启示

  全球农业绿色转型浪潮中,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日益凸显。美国依托其高度市场化的农业体系,构建起企业主导的数字技术应用生态。约翰迪尔(JohnDeere)公司开发的智能农机系统整合高精度卫星导航与土壤传感技术,使大型农场播种误差率降至2厘米以内,柴油消耗量减少12%以上。加利福尼亚州的区块链农产品追溯平台覆盖绝大多数有机农场,通过实时记录种植过程碳排放数据,帮助农产品获得绿色溢价。这种市场化驱动的技术渗透模式,形成“技术创新—资本投入—价值回报”的良性循环,但中小农场数字化改造率仍然较低,暴露了市场机制在普惠性方面的局限。

  相较于美国的企业主导模式,浙江省创新性探索出政府与市场协同的转型路径。通过“产业大脑+未来农场”双轮驱动,建成全国首个覆盖省域的数字农业操作系统,实现全省78%规模以上农业企业的生产数据实时归集。在嘉兴市打造的24个数字化示范基地中,智能虫情测报系统与无人机植保集群的协同应用,使农药使用量大幅降低,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浙江省建立“数字技术供应商+新型经营主体+金融机构”的利益联结机制,如杭州临安区山核桃产业通过数字化改造,产品损耗率从18%降至6%,带动农户年均增收,形成技术赋能与民生改善的共生格局。

  两地的实践经验揭示出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技术应用需与产业特征深度耦合。美国依托大田农业优势重点突破精准作业技术,浙江则针对丘陵地貌和小农经济创新轻量化解决方案。生态构建应注重多元主体协同,既需要龙头企业技术引领,也离不开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益分配机制创新。当前全球农业数字化正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重构演进,我国农业企业在借鉴国内外经验时,需重点破解中小经营主体转型动力不足、产业链数据壁垒等深层矛盾,通过建立“技术适配—成本分摊—价值共享”的转型生态,推动绿色转型从示范试点走向普惠发展。

  三、数字技术赋能农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完善网络通信设施,加大对农村地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5G网络在农业企业的覆盖范围,确保农业企业能够稳定、高速地接入互联网,为数字技术的应用提供基础保障,如实时远程监控农作物生长情况、精准控制农业设备等。

  构建全国性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平台整合气象、土壤、市场、农产品质量等各类涉农数据,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和分析,实现数据共享共用,帮助农业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优化生产决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二)提升农业企业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鼓励农业企业广泛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精准农业技术,实现对农田环境的精细化监测与管理,精准施肥、播种、灌溉、施药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

  推动农业企业引进和应用智能农业装备,如自动驾驶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同时促进农业生产向绿色化、低碳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应用区块链技术,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可追溯特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对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进行信息记录和追溯,提高农产品的透明度和安全性,增强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信任度,提升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培育数字技术人才

农业企业应制定数字技术人才培养计划,为员工提供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机会,鼓励员工参加数字技术培训课程、研讨会和实践活动,培养员工的数字素养和应用能力,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数字技术,如数据分析、智能设备操作等,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人才支持。

  积极引进具有数字技术专业背景和经验的人才,如数据分析师、农业信息化专家、智能装备工程师等,充实企业的技术团队,为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发挥外部人才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提升企业整体的数字化水平。

  (作者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