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睿奕
数字人文是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一种新型人文学科研究方式,通过对人文知识的重塑与再造,提高人文知识在人类文明中的影响力。目前,数字人文的学科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化遗产和历史档案数字化保护两大类。
2006年,富平县阿宫腔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存剧本剧目分为皮影剧目、改变移植剧目和现代剧目三大类。然而,由于过去在传承的过程中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老艺人的谢世伴随着剧目的失传,虽然新中国成立后抢救了一批手抄本,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阿宫腔剧本剧目的存量日益减少。数字人文技术的介入为破解上述困境提供了新方法,通过高精度的扫描以及元数据标注技术的应用,将传统的手抄本转化,进行数字化建库;借助声音识别技术与人工智能学习系统,将古老的唱腔进行存档。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如何通过数字人文提高富平县阿宫腔的剧本剧目电子化建库水平,这项研究既是对传统戏曲文化保护的方法论的重要补充,也为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优秀的文化传承提供了范例,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阿宫腔剧本剧目数字资源建设
针对阿宫腔剧本分散、易损的问题,需对富平县现存手抄本、老唱片等实体资料进行高清扫描和录音修复。比如早期的皮影剧目《猪八戒入洞房》《屎把牛招亲》等经典剧目的手抄本可用专业设备扫描成电子版,并对老艺人的唱段录音进行降噪处理,保存原声特色;处理后的音频转成数字格式存入资料库。目前,笔者把收集到的阿宫腔剧本剧目根据阿宫腔剧种的发展分为皮影剧目、改变移植剧目和现代剧目三大类,这也是按照剧目的内容进行分类,所有数字化文件均需要按“时间+剧目类别+剧目名称”分类命名后存入加密云盘,可有效防止数据遗失。
完成基础数字化后,定期挑选修复好的录音,搭配老照片和故事解说在剧院休息区播放,同时,创建“阿宫腔剧本剧目数据库”,将文字性的剧本剧目、表演时的音频和视频、演出记录等信息集中管理,为后续的学习与传承提供便利。此外,还可联合当地政府部门、地方高校与富平县阿宫腔剧团共建数字平台,比如《红梢林》等经典剧目录制的教学视频,通过上传至平台,供高校美育课堂使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政教育。剧团应联合市一级的文化艺术中心通过对老艺人进行采访录像,整理口述历史资料、记录唱腔技巧和表演心得,补充现有文献的缺失信息。数据库通过设置现代、皮影和改变移植等多个关键词检索,方便使用者快速查找内容。剧团上传演出视频时同步添加动作分解说明,文旅局负责审核内容的准确性,学校则能下载符合教学需求的资源。红色剧目《红梢林》可制作完整版和拆解版两个版本,完整版演出用于艺术欣赏,拆解版则通过标注每个唱段的发音技巧、动作要点并搭配慢速演示,用于传承学习。中小学教师、戏曲爱好者和从业者通过这一平台的搭建,拉近与阿宫腔的距离,逐步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二、开发“互联网+阿宫腔”剧目表演新形式
要让阿宫腔在当代焕发活力,需结合数字技术进行舞台改造。阿宫腔剧团传唱多年的《王魁负义》,可在保留传统唱腔的基础上,用AR、VR等技术赋能表演,比如动态投影展现穆桂英和王魁的美好爱情回忆画面,创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对于2009年的年度大戏《青天女巡按》,可开发短剧版本在党政部门和社区活动中演出,既传播非遗文化,又传递谢瑶环刚正不阿、为民着想的赤子形象。此外,富平县通过打造“阿宫腔+文旅”,在富平中华郡景区打造“阿宫腔主题夜游”,游客晚间漫步时能在古建筑群中观看《青天女巡按》的沉浸式演出,用数字化创新的形式提升剧目的影响力。同时,需注意经典剧目的数字化创新,既要保留阿宫腔剧目自身的艺术特色,又要借助新场景、新技术扩大影响力。
三、推进“阿宫腔+文旅”剧目传承新样态
富平县阿宫腔剧本剧目这一非遗文化的保护需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针对其中的经典剧目折子戏《白蛇传·断桥》,可开发“阿宫腔卡拉OK”手机应用软件,用户对着麦克风演唱时系统会通过AI技术实时评分,并标注方言发音要点。中小学可将《青天女巡按》中的唱段编入音乐课教材,学生能在戏曲表演中体悟到主人公谢瑶环以天下为己任、刚正不阿的赤子情怀,让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政教育,从而让戏曲非遗变得可内化、可模仿。在社会参与方面,个人可申领内含简易剧本、脸谱贴纸和教学U盘的“非遗工具包”,用手机拍摄家庭版阿宫腔短剧参赛,获奖作品在文化馆大屏循环播放;企业则可通过赞助获得深度参与机会。此外,还可以在当地开设“阿宫腔互动茶馆”,游客不仅能观赏《红梢林》片段,还能在演出后上台与演员共学唱段,现场录制短视频上传社交平台可享茶点折扣,活动在每周固定时段开展,结束后将精选游客视频剪辑成合集在剧院官方账号播放,并为点赞量高的参与者赠送下次演出的免费门票。这样既能激发公众兴趣,又能借助社会资源缓解传承压力。
结语
在人工智能的境域中,富平县阿宫腔剧本剧目的整理工作通过构建“数字化建档+智能分析+沉浸传播”的三维立体体系,不仅能修复《屎把牛招亲》《猪八戒入洞房》等早期皮影剧目的方言唱本,还可实现《效比翼学昔日梁鸿孟光》等阿宫腔经典旦角唱段的精准复原。阿宫腔在保持其“三放不及一遏”的行腔特点的同时,借助短视频平台、文旅融合实现破圈传播。后续可探索生成式AI在剧本剧目创作中的应用,通过AI给予创作者灵感,结合地方文化来编排新剧目,为中华传统戏曲的数字化创新发展提供范例。
(作者系渭南师范学院讲师。本文系2025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年度项目·青年项目“数字人文境域下富平县阿宫腔剧本剧目整理研究”,编号:2025QN0498;2024年服务渭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富平县阿宫腔剧本剧目整理研究”,编号:2024GFY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