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志 何玉芳
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点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入手,明确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价值引领,多次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全面提升教育的价值引领实效性。而高校思政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其教育目标包括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思想道德修养熏陶、理论知识完善、实践技能提升等方面。加之思政教育内容、方式及评价等都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且兼具理论性、政治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使得价值引领功能已成为思政教育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一、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社会形势也有所不同,结合价值引领功能发挥的现实需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在契合当代大学生学情实际的基础上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借助多样化教育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培育学生价值认同,以高质量发挥价值引领功能。其一,高校应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推动思政教育价值引领功能充分发挥。高校应以新时代新形势为导向,在深入分析思政教育现状及大学生学情实际的基础上,明确教育创新应有的方向,结合相关数据支撑不断优化思政教育顶层设计,高质量创新教育模式,在有针对性的变革中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其二,高校应立足学情实际,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思政教育模式,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情景体验式教育、合作探究式教育、榜样教育等方法吸引大学生的高度关注,激发大学生思政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理论性较强的思政教育注入新鲜活力,在充分互动中深化教育的价值引领。其三,高校及教育者应重视社会实践,在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有机融合中带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的社会实践既能加深大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使大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应立足地方实际及思政教育现状,为不同专业大学生设置不同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公益活动、社会调研、研学旅行等实践中,基于教育者的正确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感根植于心中,助力大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上高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完善思政育人体系,促进各类教育多元协同
思政教育价值引领功能的发挥还需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有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完善思政育人体系,以大思政育人格局带动各类教育多元协同,才能不断丰富思政教育资源、拓展思政教育场域,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有机融合中深化价值引领。其一,高校思政教育者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结合新时代新要求明确价值引领实践方向,这是由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是高校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关键路径。具体而言,高校应坚持特色社会主义办学形式,以马克思主义引领思政教育育人实践,在夯实思政教育理论根基的同时发挥价值引领功能,确保思政教育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奠定思政育人体系完善的价值基础。其二,高校应在创新思政教育模式过程中,践行各类教育的育人使命,在多元协同中完善思政育人体系,以思政课程带动课程思政、以协同创新打造大思政格局,进而在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在思政元素的多元展现中深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例如,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发挥价值引领功能的过程中,高校及教师应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藏的思政育人元素,在协同育人、同向同行的实践中立足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思政教育整合课程教学目标,以价值引领功能为导向,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在完善目标、优化内容、创新方法、科学评价等各项环节的实践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从而深化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
三、优化教育队伍结构,丰富教育队伍组成
教育者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引领者和主要实施者,且思政教育价值引领功能的充分发挥需要依托教育队伍结构的优化。新时代背景下,“三全育人”已成为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充实教育者队伍、提升队伍综合素养,在全员育人的持续推进中深化价值引领。其一,高校应构建党委领导下的思政教育管理机制,提升思政教育地位,以此明确教育管理及实施主体,并优化教育管理方式,激发各类教育者的参与积极性。同时,高校可依托合理的奖惩机制,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管理思政教育,开展好各思政教育主体之间的管理工作,在动态平衡中提升教育质量,引领思政教育价值引领功能发挥的正确方向。其二,高校应丰富教育队伍人员组成。在全员育人视域下,高校应将与思政教育价值引领相关的各类主体纳入教育者队伍,重点引入专业的思政教育者,在丰富教师数量的同时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支撑多元协同有效发展。其三,高校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系统培训,深入调查不同类型教育者的育人实效,并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这样既能强化教育者的思政育人理论,也能坚定教育者的理想信念,锻炼教育者的育人技能,从而为思政教育价值引领功能的发挥提供队伍保障。
四、打造和谐校园文化,发挥以文育人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可为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以特有的文化氛围熏陶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及价值观念。对此,高校应积极打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深化价值引领,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一,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的内容选择,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充实校园文化,在创新文化传承形式的过程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凸显文化熏陶的重要作用。高校可借助多样化的形式与载体开展文化建设,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样化呈现,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演讲比赛、主题社团活动、文化传承新发现等形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校园文化,这样既可增强校园文化的价值内涵,又可为思政教育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支撑其价值引领功能的持续深化。其二,高校应关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范围的同时丰富文化形式,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在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中开展文化育人活动,全过程、全方位营造浓厚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高校可借助多元媒介抢占网络文化传播阵地,结合专属文化育人平台为网络文化环境建设注入活力,促进思政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引领学生在积极应对多元价值观冲击的同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积极践行于日常学习生活中,助力思政教育价值引领功能的深度发挥。
(作者李志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何玉芳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关于培养时代新人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19BKS10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