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
    

春风拂面论高产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洪峰

春风徐来,小麦起身,愈加葱郁的麦田给大地带来了新的生机。伴随着“农家”的劳作,“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来自全国两会的声音亦如阵阵春风,吹到了田间地头,吹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战场”。

日前,我市冬小麦大面积返青起身,已进入春季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市县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持续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广大种植户因苗因墒分类管理,科学追施返青拔节肥、浇灌返青拔节水,各地掀起了春管高潮。

“今年麦播基础好,冬前管理到位,当前苗情是近5年较好的一年,但也存在部分地块冬前旺长、冬季冻害较严重、田间杂草较重等问题。夺取丰收还要过倒春寒、病虫害、干热风等关口,大家切不可掉以轻心,要因地因苗施策,抓好每一个环节、落实好每一项关键措施。”在延津县司寨乡平陵村的麦田里,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站站长张东升与种植户谈起了“高产经”,“提高新技术、实用技术到位率是获得丰产丰收的关键,哪一个环节的关键技术没做到位,就可能造成大幅减产。大家要学科学、用科学,通过规范管理夺取小麦高产,实现增产增收。”

在司寨乡平陵村、高寨村、小仲村的数个高产千亩方组成的高产万亩方里,小麦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这个万亩方可不简单,里面有“新麦26”“新麦45”“百农307”“百农607”“天民198”“天民184”“郑麦379”“郑麦158”“郑麦136”等优质品种,个个都是在黄淮小麦产区叫得响的大品牌。

近年来,延津县大力推广优质小麦专用品种和绿色高效种植技术,使延津县小麦由原来的普通小麦生产逐渐调整转变为优质强筋小麦生产、绿色食品小麦生产、有机小麦生产。2022年,全县优质小麦收获面积100万亩,其中优质强筋小麦30万亩,绿色食品小麦45万亩,有机食品小麦7万亩。全县小麦平均亩产549.7公斤,夏粮生产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产量。塔铺街道通郭村千亩方平均亩产达到907.12公斤,刷新了全国千亩方的高产纪录。

“凭借前期打下的好基础,咱紧盯着天气温度的变化,按照专家的指导,把管理技术一环一环落实到家,不愁夺不了高产。”“只要咱坚持选用好种子,照着技术章程走,心思下到了,劲下到了,去年亩产700多公斤,今年指定还要高。”平陵村党支部委员张文杰与同村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对夺高产、再获丰收充满了信心。

在田间的“高谈阔论”声中,地头的机械设备隆隆作响,延津县的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建设已进入高潮、关键期,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3月底前必须完工。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更要提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的信心和决心。”延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法成说,延津县农业基础好,有责任担起这一重任,乘借东风、抢抓机遇,完成好今年项目,不断完善功能、进一步推广复制,把延津县农田全部建成集高产优产、高效节能、生态环保、标准化、智能化于一体的高标准农田。只要全国大范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千亿斤粮食产能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老井升级、管网地埋、河渠加固、道路拓宽硬化、补绿增绿,还要上智能设备。”从田里走到地头的张文杰对记者说,“看来,我们要彻底告别浇田靠漫灌或扯着塑料管跑东跑西的日子了,大家都做好了刷卡浇水的准备。”

针对未来几天后的急剧降温,卫辉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站站长刘广亮及早“开处方”,通过农技推广专用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发布了“当前小麦应对高温和急剧降温的管理提醒”。刘广亮还来到分包的几个村,指导群众结合小麦生长情况,因地制宜,科学搞好肥水管理,抓住时机防治病虫害。

刘广亮很注重对种粮大户的指导,在工作中也特别重视种粮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咱们这一段时间的跟踪管理,克服旱寒等不利影响,整体苗情向好,为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你们看,针对不同的地块,就得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因苗施策,科学管理。你们得学在先、用在前,学会当先生,示范带动其他群众科学种田。推广普及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整体科学种粮水平,提升粮食产能,我有责任,你们作为多种粮、种好粮的带头人,也同样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