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纯 张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不仅明确了职业教育应有的发展方向,也强调了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产教融合强调产业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对职业院校而言,产教融合是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进行的深度合作,在此视域下,院校可以以企业发展实际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目标设定、教学模式、人才评价标准等环节保持与社会需求同步,进而在供需平衡中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基于产教融合,院校还能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的场域,获得丰富的人才培养资源,在场地、人力、物力及资金等层面都获得更全面的支持,助力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水平。
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意蕴
产教融合运用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能在拉近企业与学校之间距离的同时,为院校提供更多元的教育支撑,还能在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体现社会发展需求导向,从而带动院校更精准地完成人才培养定位,奠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坚实基础。第一,落实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可获得更多元的教育资源。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院校与企业紧密联合的育人模式逐步成型且有效落实,企业便可为院校提供场地、技术、人力、资金等层面的支持,助力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发展。第二,落实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可以企业发展实际吸引学生,在校企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教学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且实践教学比重相对较大,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学习专业技能,既优化了人才培养过程,又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围。第三,落实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院校还能结合企业教育优势为学生提供感知行业发展实际、感悟职业道德、养成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在产教融合中,学生能在更直观的体验中感知职业发展,并能在亲身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职业道德,从而达到院校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此外,对企业而言,产教融合也能实现为自身发展培养后备军的目标,还能在接触学科发展前沿的过程中提升发展水平,这也体现出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可行性。
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策略
基于新的教育形势及国家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以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院校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所以,院校还需积极探索产教融合视域下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策略,在多元协同中开展人才培养高质量实践。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引领产教融合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教师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其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教学实践技能水平,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及合作的推进也需要依赖教师团队,所以,院校应在与企业的协同中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引领产教融合顺利落实。从院校角度来看,其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应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打造,从校内教师培训、校外教师引进等层面重视教师队伍人员结构的优化、实践教学技能的提升。院校应在校内加大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培训,为校内专业教师提供提升实践能力的平台,同时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帮助教师形成重视产教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在充实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理念指导实践教学顺利开展,以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同时,院校在引进校外教师的过程中,应改变引进标准,重视考察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技能,确保在丰富教师队伍人员结构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从企业角度来看,其应积极响应与院校的合作,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提供人力支持,鼓励企业技能型员工与院校教师共同协作,组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并要求员工主动承担实践指导、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的责任,在与院校教师的密切合作中切实指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从而推动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目标的实现。
优化多元协同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全方位反映人才培养实效。
产教融合涉及院校及教师、企业及员工、大学生等多方主体,而且其落实也更强调校企协同开展人才培养的成效,所以需要评价体系的优化调整,力求在完善评价主体、优化评价方式、调整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人才培养实效,也为产教融合的持续推进和创新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在评价主体层面,除了上文提到的产教融合涉及的主体外,还需将第三方组织、政府职能部门、家庭等纳入评价主体,从多方视角开展评价,这样既能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又能从不同角度发现产教融合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提升人才培养评价的真实性。在评价方式层面,除了院校沿用的传统结果性评价方式外,还需要必要的过程性评价,以动态化监督的方式考察产教融合的推进过程,明确师生双方在其中的表现,分析教师的指导教学能否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探讨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否体现其所学知识的运用,并在发现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同时及时进行调整改进,在动态化调整中提升产教融合的实践水平。在评价标准层面,院校应协同企业发展实际,将行业要求标准、科研成果的转化等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技能水平等进行考察,形成全面的评价标准体系,这样既能从企业及院校两方面反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成效,也能提升评价结果的全面性。
完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支撑人才培养顺利推进。
实训基地是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落实的必然支撑,在职业院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还需与合作企业保持合作共生的关系,在带动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方面,企业应意识到参加产教融合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在与院校的合作中发现人才后备军培养的长远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专业设定、课程规划、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实践推进等方面入手,与院校在精准对接中实现教学与生产的完美融合,为院校人才培养提供行业发展实际指导。另一方面,双方应在积极参与、密切协作中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应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引领下,以企业发展实际为导向,结合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进行优化调整,设计出符合人才培养实际的基地模型,同时关注师生在基地中的教学与实践表现,及时开展动态化调整,确保实训基地能真正发挥作用,切实为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效支撑。
(作者李纯系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张文系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文系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ABAQUS的轨道车辆金属橡胶减振器设计与仿真》(SJ2019006),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2022))